第18課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3)發展經濟要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要堅持黨的領導。(6分)
17.答案要點:(共13分)
①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施"一五"計劃,積累了一些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②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經濟建設方針:在經濟建設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意義:a大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體表現:掀起了“大躍進”運動,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發動了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影響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答出對國情認識不足,夸大了主觀能動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④鄧小平理論繼承了八大路線,同時又有所發展和創新。
第18課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課程標準】
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課標解讀】
應把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背景、過程、方針和意義影響;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與教訓;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內容與意義影響;把握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會總路線的實質與危害。簡單了解“文革”期間國民經濟曲折發展的概況。
【考試大綱】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知識梳理】
一、實踐
(一)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
1.背景: 年底,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 建設提上日程。1953年,中共中央在 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主張。
2. 路線:要求在實現 的過程中,完成對 、 和 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
3.方針:優先發展 ,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
4.實施: 年,國家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年,“一五”計劃提前完成。
5.成就:到 年底,我國新建了飛機制造、汽車制造、發電設備、冶金設備以及重型機械等工業部門,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中西部地區也新建了鋼鐵、煤炭、電力等工業設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 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