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割據下的中國政局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張勛復辟;護法運動。
2.能力方面:通過對軍閥割據根源和護法運動失敗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抓住歷史事物本質,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和府院之爭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激烈爭奪、分而治之,是導致中國軍閥割據混戰、政局動蕩、人民苦難的重要原因,以此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2)通過張勛復辟及其失敗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這不過是一場注定要失敗的鬧劇,歷史進步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
(3)通過護法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這是孫中山領導的又一次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進行的斗爭,其失敗再次說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4.學法指導方面:引導學生理清兩條線索。第一,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即軍閥的割據混戰;張勛復辟;段祺端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第二,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繼續為維護民主共和而進行的斗爭。即討伐張勛;護法運動。培養學生整理、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①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的根源是重點。總的根源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第一,是由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決定的。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是軍閥割據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各個軍閥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盤內擁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獨立王國。
第二,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決定的。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使任何一個帝國主義國家都無法獨占中國。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國家失去了統治中國的共同工具、代理人,為了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他們便各自尋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軍閥派系,而各派軍閥為了自身的生存和擴大地盤,也分別尋找帝國主義國家和靠山。
第三,從當時的具體背景看,袁世凱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實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不具備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統一局面的能力。所以,在中國形成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②護法運動是重點。這是一次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的反對段祺瑞專制獨裁統治、維護民主共和制的又一次斗爭。它的失敗,給孫中山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它表明軍閥不可能成為民主革命的同盟軍。缺少實力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要繼續斗爭,必須尋求真正的同路人。
2.難點分析:府院之爭是難點。軍閥各派系之間的爭奪是日本與英美在中國爭奪的反映。府院之爭,從現象上看,是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和以段祺瑞為產的國務院為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爭,而實質是美、日在中國爭奪的反映。段祺瑞獲勝,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張。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復習一下第一節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中的在關內容。針對袁世凱的專制、獨裁、復辟活動,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哪些斗爭?
生:(思考、回答)
師:(小結,導入新課)護國戰爭雖然把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打倒了,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主共和的總是。袁凱死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尋找和扶植一部分軍閥充當自己的代理人,這樣,中國就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板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