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割據下的中國政局
生:(讀書、理解)
師:黎段之間為什么問題而發生爭論呢?請同學們根據160頁最后一段大字內容進行概括。生:(概括發言)
師:黎段之爭表面上看是為了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爭,而實際上爭論的關鍵是由誰來主持參戰,獲得利益,擴充自己的實力。這場斗爭的背后,實質裁上反映了什么問題呢?
生:(回答)
師:(歸納)它反映了美、日在中國權益問題上的激烈爭奪。黎元洪在美國表示允為后盾的許諾后,下令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但是,段祺瑞的皖系勢力很大,他赴天津策動北方八省軍閥宣布脫離中央,并以武力倒黎。黎元洪無法抵抗段祺瑞在政治、軍事上的壓力,便邀請徐州軍閥工張勛進京調停,而段祺瑞也想借張勛的勢力驅逐黎元洪。黎段矛盾的激代,為張勛復辟提供了可乘之機。
2.張勛復辟為什么張勛能成為復辟勢力的頭面人物呢?請同學們閱讀161頁第二段小字內容,了解張勛這個人物。
生:(讀書)
師:1917年夏,張勛率領他的辮子軍3000多人北上,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國會,然后擁戴清朝已廢皇帝溥議復辟帝制,恢復宣統年號,黎元洪被迫躲進外國使館。請同學們看161頁的插圖《張勛復辟,北京街頭又掛起龍旗》和溥議《我的前半生》摘錄。
生:(觀察插圖和閱讀資料)師:張勛的復辟之所以會實現,是因為當時舊的社會基礎還存在,共和同制度尚未真正實行,并且還得到了外國反動勢力的支持。
3.反對張勛復辟的斗爭張勛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孫中山發表了《討逆宣言》,強調這次討逆之戰,不僅僅是為民國爭生存,而是是為民族反抗武力而奮斗。全國各地各界群眾也紛紛召開大會,發表通電,聲討張勛的復辟。這場斗爭具有目標明確,輿論強大,群眾基礎雄厚等突出特點。例如湖北地區,無論紳商士庶,販夫走卒,皆表示一種反對態度,民情激憤有過于袁氏稱帝之時。(屏幕顯示)段祺瑞見利用張勛驅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經達到,于是,借全國反復辟的聲勢,在日本的支持下,立即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討伐張勛。張勛戰敗,溥儀再次退位,復辟丑劇僅十二天就收場了。而段祺瑞借此為自己揮取了政治資本,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控制了北京政權,隨即宣布對德、奧宣戰。此時,美國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時無力與日本在中國繼續對抗,便暫時對日本妥協,府院之爭最終以段祺瑞勢力的勝利而告終。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張,從此,段祺瑞也完全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段祺瑞再次執政后,實行封建獨裁統治,孫中山又領導了一場護法運動。
三、護法運動請同學們閱讀162頁小字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并分析其目的。
生:(閱讀教材,總結概括)師:孫中山先生認為,約法和國會是共和國的命脈及象征,為了維護民主共和制,他毅然舉起了護法討段的大旗。首先請同學們看一段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公園發表的演說:(屏幕顯示)中國共和垂六年,國民未有享過此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也,執共和國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專制之手段也。故今日變亂,非帝政與民政之爭,非新舊潮流之爭,非南北意見之爭,實真共和與假共和之爭。能爭回真共和以求福利者,在兩大偉力,其一為陸軍,其二為海軍。鄙人密查大勢,非得強大之陸海軍,為國民爭真共和,無以貫徹救國救民之宗旨。請同學們思考,這段演說,反映了孫中山當時怎樣的認識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