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割據下的中國政局
一、軍閥割據的形成
1.軍閥割據的概況1961年,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總統,馮國璋為副總統,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指導學生看課本159頁人物插圖)。但是,北洋軍閥已分裂為直系和皖系,東北還有奉系軍閥,其首領是張作霖(159頁人物插圖)。此外,南方有滇系、桂系,陜西有晉系閻錫山,徐州有張勛等,整個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觀。(把課本158頁表格和159頁形勢圖放大到屏幕上講解)。這張形勢圖只反映了這一時期軍閥割據的情況。隨著勢力消長的變化,軍閥盤踞的地盤也會隨之變化。請同學們閱讀159頁小字內容,并根據這張形勢圖,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在中國是一種怎樣的爭奪形勢?
生:(讀書,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的分析很有道理。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打擊,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德、俄、英、法等實力明顯削弱,英國因地位下降而追隨美國,美、日力量增強,加劇了對中國的爭奪。直系和皖系交錯控制著華北、華東、華中省份,是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新的勢力范圍的劃分。中國為什么會形成這種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呢?
2.軍閥割據的社會根源請先看毛澤東同志對軍閥割據必然性的分析:(屏幕顯示)帝國主義和國內賣辦豪紳階級支持著的各派新舊軍閥,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特征之一!@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地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中國形成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從根本上說,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的。一是由中國社會的半封建性決定的。在落后的中國,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居優勢,它是軍閥割據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和物質基礎。各個軍閥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盤內,擁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獨立王國。地方的封建勢力與之相互依托。二是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決定的。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國家失去了統治中國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于是為了維持和擴大在華利益,便各自尋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軍閥派生活費;而各派軍閥為了自身的生存和擴大地盤,也分別尋找帝國主義國家作靠山。帝國主義這種對華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導致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所以說,軍閥之間的混戰,實質上是帝國主義之間爭奪中國的反映。另外,袁世凱死后,產洋各派及地方實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不具備疑聚各派力量、形成統一局面的能力。軍閥割據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 軍閥割據混戰的危害據不完全統計,19xx年~1922年,在中國發生的較大的內戰有179次之多,戰火幾乎遍及全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請同學們看書160頁的表格《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的一些后果》和插圖《為躲避兵災而四處逃亡的農民》,歸納、概括軍閥混戰從哪些方面給人民帶來了危害。
生:(看書,歸納,概括,發言)
師:在北洋軍閥割據混戰時期的歷史上,出現了繼袁世凱復辟之后短暫的張勛復辟。
三、短暫的張勛復辟張勛復辟是怎樣發生的呢?是府院之爭為張勛復辟提供了機會和條件。1.府院之爭府院之爭,簡單的說,就是以黎無洪為首的總統府和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為什么會形成府院之爭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60頁最后一段小字內容,了解黎段矛盾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