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割據下的中國政局
生:(思考,回答)
師:孫中山南下廣東后,想借助西南的滇系和桂系軍閥的軍事實力,進行反段護法,這些軍閥也想利用孫中山的威望與段抗衡。孫中山為什么借助西南軍閥開展護法運動呢?原因有:第一,孫中山沒有掌握一支強大的革命武裝;第二,廣東是孫中山長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基地,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第三,這些軍閥曾參加過護國戰爭,后來又反對過張勛復辟。他們采取了某些對抗段祺瑞武力統一的形式——宣布自主,客觀上為護法運動發展提供了可能性。1917年秋,贊成孫中山護法主張的原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了不足法定人數的非常國會,決定成立與西南軍閥聯合的護法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西南軍閥首領唐繼饒堯、陸榮廷為元帥,形成了南北分立對峙的局面,護法運動正式開始。
師:請同學們閱讀162頁《非常國會議員通電》的內容及插圖《孫中山就任軍政府大元帥時的戎裝像》。
生:(閱讀材料,觀察插圖)
師:孫中山號召北伐,然而目的未達到,請同學們閱讀163頁大字第二段和小字的內容,理解第三段大字總結出的護法運動失敗的兩點原因。生:(閱讀教材,理解護法運動失敗的原因)師:這場斗爭,是一次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進行的革命運動,他的失敗,給孫中山留下了慘痛的教訓,那就是:(屏幕顯示)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軍閥)如一丘之貉。擴法運動的失敗,再一次表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能力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最后,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總結、對比,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制進行了哪些斗爭?
生:(代表發言)
師:(總結學生發言)請同學們對比一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有哪些異同點?(引導學生從背景分析它們的目的;從內容或過程分析它們的斗爭方式,領導人或機構、參與者;從結果分析它們的性質、作用或影響)
生:(分析,比較,發言)
師:(歸類,總結)通過第一節和第二節內容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斗爭十分激烈,維護民主共和是歷史不可抗拒的潮流。這一時期,民族資產階級一系列斗爭的失敗,說明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已很難完成民主共和的使命。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必須尋求新的道路。而此時,中國正在成長著的無產階級隊伍發展壯大起來,預示著新的曙光將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