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同步練習
a、激化了階級矛盾 b、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c、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斗爭激烈 d、嚴重阻礙中國社會進步
二.材料解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面問題:
材料一:(順治年間)“奏章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樞垣記略》
材料二: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 ——趙翼《曝雜記》
(1)據材料一,說明順治年間的政治制度有何特點?它有何弊端?
答:特點: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較大,皇權受到一定的限制;滿洲貴族(議政王大臣)權勢大。
弊端:皇權受到限制,不利于穩定朝政;滿洲貴族權勢大,不利于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雍正設軍機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軍機處設立及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處理西北緊急公務。
根本原因:加強專制皇權、鞏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封建統治)的需要。
(3)軍機處有何特點?
答:軍機大臣品級不高,利于皇帝控制;軍機大臣人數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專權;參與處理機要政務,能夠協助皇帝控制政權;軍機處設在離皇帝辦公近處,便于皇上隨時召集。
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
--—《貞觀政要·論政體》
材料二:
(明太祖語)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頑,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明史紀事本末》
請回答:
(1)據上述材料,唐太宗認為處理政務時“穩便”的方法是什么? 明太祖認為“穩當”的方法又是什么?
答:唐太宗:丞相等先集體議政,皇帝最后決斷。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務,互不統屬,皇帝直接管理。
(2)唐太宗與明太祖對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唐太宗認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決策失誤而亡國。明太祖認為設置丞相是政治動亂的根源,應廢之,集權于皇帝一人。
(3)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你對兩位帝王觀點的認識。
答:唐太宗把君權與相權協調起來,注意發揮宰相參政輔佐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明太祖把君主專制與宰相制度對立看待,從制度上取消相權,雖然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但卻使中央集權制度走向了衰落,助長了官場上的唯上是從和因循守舊之風。
三.問答題
1.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完善和加強,反映出封建專制統治加強的軌跡。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請回答:
(1)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和本質是什么?
核心:皇權至上和地方服從中央。本質:專制政治(或君主專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