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同步練習
(2)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哪兩對基本矛盾?其發展趨勢怎樣?
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
發展趨勢:相權逐步削弱并最終廢除,皇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3)你如何評價這一制度的進步作用和消極影響?
進步作用:在明清之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具有進步性,表現在:
①適應了農業社會發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救災行動,)有利于封建國家的統一與社會安定;
②有利于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傳播,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極作用:明清時期 (封建社會后期)起,消極作作日益顯著:
①助長了官場唯上是從、因循守舊之風和官僚作風
②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加重了人民負擔;
③助長了官僚作風和貪污腐化之風;
④八股取士、文字獄等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壓抑了人們的創造性,妨礙了科學的發展與社會進步;
⑤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在明清時期,我國社會發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國家。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點?
答:唐太宗實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權為三,互相牽制;宋太祖從兵權人手,削弱地方權力;明太祖廢丞相,親自掌管六部,君權極端加強。
(5)概括指出上述特點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答:唐朝:形成了嚴密的中央集權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但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明朝: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6)上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怎樣的發展趨勢?
趨勢:由盛而衰。
2.簡述秦、唐、明、清(鴉片戰爭前)四朝所設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據此概括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構演變的特點和趨勢。
參考答案:
中央行政機構:
秦:在中央設立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三公)和九卿。
唐: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
明:廢除丞相,權分六部,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后形成內閣制。
清初:設議政王大臣會議,保留明朝內閣制,后又設南書房及軍機處。
特點和趨勢:中央官僚機構日趨完善并形成嚴密的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權加強,相權削弱,中央集權空前強化。
3.試綜述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是如何進行對各級行政機關的監察的。
參考答案:
秦在中央設御史大夫,兼理國家監察事務。西漢初亦設御史大夫行監察權。
漢武帝時,將全國分為13個州,派刺史監察地方。
隋、唐時期設尚書、中書(隋時稱“內史”)、門下三省,將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監督。
唐朝還將全國分為若干個(10或15個)道,作為監察區。
北宋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等三衙統領禁軍,同時設立管理軍務的樞密院。三衙、樞密院互相牽制、監督。
北宋還設參知政事(副相)、樞密院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軍、財權,互相監督。
北宋在地方派州通判到地方,與知州互相牽制、監督。
明初在地方設直屬中央的按察司,掌管地方監察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