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③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侵略者強迫清政府將上海海關制度推廣到各口岸,由英國人總司其事。
④總理衙門建立后,任命英國人赫德等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任職達46年之久,赫德制定了殖民地性質的管理制度。
總稅務司掌握海關行政、用人、財務大權,各地稅務司只向總稅務司個人負責,中國海關和地方海關的高級官吏由外國人擔任,中國人只能充當下級職員。
影響
①中國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天津條約》附件規定值百抽五,但實際上洋商進出口貨物遠未到這個水準。大大有利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資源。
②海關稅收是清政府一項重要財政收入,也是清政府舉借外債,償付賠款的重要抵押。西方列強控制中國海關,也就等于掌握了清政府的財政經濟命脈。
二、列強對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1.19世紀中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走私鴉片,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等形式,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
2.具體形式
①鴉片走私更猖狂
1840~1860年,走私鴉片比鴉片戰爭前40年增長了一倍多。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意鴉片以“洋藥”的名義進口,但為了逃稅,外國鴉片販子仍猖狂走私。
這是西方列強直接掠奪中國的財富。
②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狂潮
1837~1839年,英國輸華商品總值年均不到100萬英鎊。
1845年英國輸華商品總值增長近一倍半。(239萬英鎊)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憑借奪取的政治經濟特權,逐步實現向中國傾銷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對外貿易中,中國第一次出現逆差。
商品輸入沖擊著中國的自然經濟。
③壓低價格收購原料
中國出口的工業原料和土特產品,以絲茶為大宗,還有棉花、大豆、藥材、豬鬃。
1842~1846年,茶出口達8400萬磅
絲 達18000萬包
1846~1856年,茶出口增長55%,達13000萬磅
絲 增長3倍,達79000萬磅
農產品日益商品化,農產品經商販、大商人、買辦,最終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工業國的重要原料,國際市場的需求又影響著中國農產品的生產。(參考教材“閱讀與思考”中的引文,武夷北苑農民爭相種茶。)
中國出口貿易幾乎掌握在外商手中,外商支配著中國農產品的價格和數量,使之對外國資本產生依賴性。由于外商操縱市場、壓低價格,中國出口商品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參考教材《續富國策》所述情況。)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近代中國,自然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發展帶有兩重性,它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和可能,但由于這種變化是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擴展殖民地貿易和實行經濟侵略強行促成的,所以不可避免地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附庸。
三、販賣華工
1.背景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入侵,加劇了中國農民的破產。
西方殖民地收買地痞流氓誘騙掠拐華工,將華工販賣到海外充當苦力,剝削中國廉價勞動力,掠奪中國勞動力。
2.情況
①19世紀50年代,從廣東販賣出國的華工,每年約5萬人。
《北京條約》允許華工出國,殖民者誘拐華工更為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