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開辟新航路》教案及課件
(設計這樣一個分享的平臺,教師和學生都以真實的、完整的人格親臨“現場”,以真誠的、開放的心態彼此相待。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師生之間交流,在表達各自的認識和感受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相互對話的關系,彼此傾聽和分享對方的認識成果,從而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時也學會了傾聽、尊重和分享別人的理解與感受,善于從別人的認識成果中獲得啟示;教師不僅是知識信息的傳遞者,同時還是課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傾聽者、處理者,也會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獲得成長和發展,感受自己存在的意義。)
師:1519~1522年間,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另一位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沿著哥倫布開辟的航路,到達南美洲。然后,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繞過非洲,回到歐洲,完成了環繞地球的航行。隨后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紛紛加入海外探險的行列,開辟了歐洲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線,他們把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
二、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師:無形之手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它又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
生:討論回答。
師:展示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的示意圖和新航路開辟的示意圖,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聯系加強,貿易的范圍擴大、貿易的數量增加、貿易的品種增加、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場的雛形形成。貿易的發展,對金銀的掠奪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這種聯系不僅是在貿易方面,文化,思想、技術等方面都得到了交流,因此馬克思曾說過,世界歷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
(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是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問題的提出可以引起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重視,同時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教材的信息資源、教師在課堂上提供的材料,經過思考、討論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概括,并作出自己的解釋、做到結論與過程相結合。)
師: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而在15世紀初中國也有一次偉大的航海之旅,這就是鄭和下西洋。請比較一下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什么不同?
生:略
師:鄭和下西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下進行的,自然經濟帶有封閉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商品經濟帶有開放型,目的是為了獲得財富。因此兩人的航海之旅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前者促進了中外的友好交流,后者不僅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比較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將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進行比較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但重要的是關注對兩者航行不同原因的探討。雖然課程標準并沒用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作相應的要求,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尤其是經濟上的原因是不可回避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貫穿整節內容。強調這是兩種不同經濟形態下的航行可以做到教學內容上的前后的呼應,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學生對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影響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