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教學設計
——岳麓版必修(ii)第四單元
【教師寄語】
人喜歡習慣,因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簫伯納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現代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了解中國現代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了解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四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課,由“從國內生產總值看滄桑巨變” 、“城鎮化進程的加速” 、“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時尚中國”四部分內容組成。在前面,學生學習了中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十一屆三種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緊接著學習這一節課。本課在第四單元知識結構體系中屬于從屬地位,更注重的是培養同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情分析】
1.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個由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的過程。加之中學生叛逆心理較強,不易被動接受現成的結論,所以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感性材料。
2.學生知識能力現狀:雖然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但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3.常規課堂上,學生的思考交流范圍較窄,課堂參與機會少,有很多同學平日有積極參與動機,但沒有機會或勇氣在課堂發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居民衣著、住房追求的變化,以及人們流行語言的變化,切實體驗改革開放后在中西文化交匯、碰撞下中國的現代生活。
(2)以我國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3)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情況,認識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現的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本地區或社區、家庭經濟發展某一方面的變化。通過圖表的解讀、問題探究等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現代社會生活巨變發生的原因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搜集和體會生活中體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各方面例證,增強學生的歷史體驗和感悟,培養歷史論證能力;認識到改革開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騰飛,促進了社會主義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是進入現代化的重要道路。
【教學重點】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難點】
全面歸納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巨變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方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運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歷史,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曾經對改革開放有過這樣的描述:(四川話)”無論是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鼓掌活躍氣氛).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進了社會進步,實現了中國的經濟騰飛,而經濟騰飛又帶來了生活巨變.讓我們一同走近第二十二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