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教學設計
(二)講授新課
板書標題從gdp看滄桑巨變
設置問題一:同學們知道gdp是什么意思嗎?就此問題展開小組的探究。
總結: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一國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價值的總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總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教師應指明兩點:國內生產總值只算最終產品不包括中間環節;包括外國居民在本國創造的價值但不包括本國國民在國外創造的價值。
用數字例證:194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僅27美元,大大低于亞洲人均的44美元;
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24.1億元,在列入統計的126個國家和地區中居于104位;
從1978年到199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長率高達11.8%;
1990年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十,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二;
xx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比1990年增長兩倍,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六,發展中國家中的第一位。
小組討論:
1、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策略,這一正確的方針政策錯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2、從1978年至今,中國有著發展經濟的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3.科技水平的提高
3、 經濟巨變的體現
設置問題二: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把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等稱作“四大件”。80年代以后,人們印象中的“四大件”則轉化為住房、手機、家用電腦、汽車等。這一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
設計思路: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家庭消費的變化。結合學生的認識,播放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變化的視頻短片。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對經濟變化的感受。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教材上說,經濟發展的成就,最終體現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上,從而引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任務和目標。
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巨變的成就,最終體現在什么方面?
1>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具體表現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顯著提高上。
xx年,中共“xx大”發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
知識補充:xx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將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體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過渡:經濟騰飛的最終體現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
板書 城鎮化
結合課本,自學回答以下問題:1、什么是城鎮化?
2、改革開放前后城鎮化有何差異?
3.城鎮化途徑有哪些?
4.城市化戰略目標是什么?
(邊提問邊講解)
1、城鎮化的定義:
根據材料及課本知識,總結城鎮化的定義。
材料一:中山市xx年鎮村勞動力70萬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有21萬人,占鎮村勞動力總人數僅3成,其余7成的農村勞動力已向非農產業轉移。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中心城區的面積從5.6平方公里增至27.02平方公里。
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城鎮化又稱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經濟、文化模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的過程和趨勢,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