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教案
(2)成就:建國一周年時,中國已經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1950年2月,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新中國成立的最初xx年,在國際舞臺上的行為基本上是同蘇聯協調一致的。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背景:在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任何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各國之間平等交往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它是和平共處的基礎。互不侵犯是指國家之間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使用武力去侵犯他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是指任何國家不得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手段干涉他國的內部事務,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價值觀念,不得組織和鼓勵旨在推翻他國政權的顛覆或恐怖活動,它是五項原則中最重要的原則;平等互利就是要求國家之間在各種交往中,彼此都以主權國家平等相待,反對以大欺小,倚強凌弱,反對損人利己,弱肉強食。
(3)實踐:
①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會議,在會上支持印度支那各國爭取獨立的斗爭,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0世紀50年代,遠東的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越南)尖銳復雜,即使是《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局勢仍然緊張,為尋求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途徑,在蘇聯的倡導下,主要國家召開了日內瓦會議。
②1955年,中國在亞非國際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和合作。萬隆會議所表達的是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亞非各國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至今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仍有現實意義。關于萬隆會議中國外交的成就,可以通過講解《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為外國友人簽字留念》的圖片,幫助學生體會萬隆會議上周恩來及中國代表團的影響和聲望。
拓展:
求同存異:“同”是指亞非新興民族國家具有相同的歷史命運,肩負共同的歷史使命,即反殖、反帝和反霸,維護民族獨立,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異”主要是指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
(4)意義:
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的基本準則。
拓展:和平共處原則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包容性:是指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
開放性:是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和平的原則,也是發展的原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
創新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礎,它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上的偉大創舉。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礎,它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際關系史上的偉大創舉。
二、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