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教案
4.影響:中美關系的緩和以及中日建交,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國際上出現了一個中國建交的熱潮。從《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到1972年底,又有28個國家同中國建交。
三、新時期的外交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蘇聯衰落解體,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歐日沖擊,發展中國家日益壯大,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增強。國內形式:“文革”結束后,我國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時期,中國調整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同更多的國家進行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這主要基于兩點:一是針對世界格局的變化,二是國內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1.國際交流與合作
(1)原則: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
(2)成就:
①不斷擴大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
拓展:七十七國集團是二戰后由發展中國家成立的,旨在推翻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世界性組織,現在其成員國已經達到一百多個。
②在多邊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xx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其總部在瑞士日內瓦,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成員的貿易量占世界貿易的95%。wto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稱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如果把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看做是中國在政治上崛起的話,那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則是中國在經濟上崛起的重要標志。
③90年代以來,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的各項活動,促進了亞太經合組織的健康發展。
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立于1989年,其全稱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其運轉不是靠談判和規則,而是靠倡導和協商,采取“自主參加,集體協商,共同承諾“的方式,它已經成為連接亞太地區各國和地區的重要橋梁,是亞太地區各國和地區進行協商,開展合作的重要論壇。自成立以來,apec在推動亞太地區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④xx年,和東盟簽訂《中國——動能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加強該地區的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
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簡稱,于1967年在泰國曼谷成立,自成立后,特別是近幾年,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很快。
(3)意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各種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根據新時期國內建設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發展,中國仍然堅持獨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其具體表現就是不結盟政策。中國之所以不結盟,一方面是總結經驗,感到結盟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認識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已經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同任何大國或集團結盟,就可能影響世界戰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國際局勢的穩定。因此,中國不與任何大國或集團結盟,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時代,具體表現在積極改善和發展同世界大國之間的關系,形成了面向21世紀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1)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紀80年代以后,堅定不移地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2)改善和發展了同世界大國之間的關系,與俄羅斯、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建立不同類型的“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