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案
這篇檄文反映的史實是:
材料3 1995年4月,中國臺灣百人團來到日本,在當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的春帆樓舉行紀念會,說《馬關條約》讓中國臺灣脫離中國是中國臺灣人不幸中的大幸。
①材料2和材料3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②試結合《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及當代史實,談談你對材料3的認識。
2.寫出以下詩句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并按順序進行排列
①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徒摧。” _______________
③ “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鉆,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殺洋人誓不完。” ____________
④ “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____________
⑤ “焚毒沖云霄,正氣壯山河之色;揮旗抗敵寇,義征奪魑魅” ____________
⑥“天父殺天兄,終歸一場空,打起包裹回家去,還是當長工。” ____________
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開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并行前進、交錯發展的歷史脈絡。列強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把中國推向災難的深淵;中華民族不畏列強進行艱苦的抗爭。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近代史上,列強發動了哪幾次重大侵華戰爭?戰后同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哪些主要條約?對中國社會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2).請列舉四例說明中華民族的抗爭主要有哪些。這些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什么精神?
(3).這段歷史給你的啟示是什么?在今天的和平時代,我們應該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精神主要有哪些?
知識檢測: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不同于兩次鴉片戰爭的是
a.威脅清朝統治中心京津地區 b.以鎮壓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為直接目的
c.遭到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 d.試圖以武力實現其侵略目標
2、《辛丑條約》的內容中,最能說明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b.中國內地全部開放通商
c.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 d.設立總理衙門
3、面對甲午戰爭后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的反應是
a. 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提時事”四字
b.清政府沒有進行任何方面的改革
c.中國社會各階層以不同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
d.只有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展了救亡圖存的斗爭
4、“東溝海戰天如墨,炮震煙迷船掀側,致遠鼓楫沖重圍,萬火叢中呼殺賊。”與此詩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馬尾海戰 b.豐島海戰
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
5、《馬關條約》中,最有利于列強在華經濟擴張的條款是( )
a.開辟新的內河航線 b.在蘇、杭富庶地區開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d.給予日本巨額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