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文化
本節的教學課時數為2課時。建議教師:前一課時,講授秦漢文化的特點、科學技術、哲學與宗教;后一課時,講授史學、文學、雕塑與繪畫等方面的有關內容,以及對秦漢文化進行小結。如能在后一課時里,留出1/4課時,用以總結本章基本線索、時代特征,教學效果會更好。
二、關于“秦漢文化的特點”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先秦時期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為秦漢時期的文化大發展提供了堅實穩固的上升階梯。秦漢時期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況,又使先秦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有些成就得到發展,有的學科領域得到拓寬,有些經過改造、發揮,更加完善、系統,更加理論化。秦漢文化與先秦文化,一脈相承,又有創新。海內六合大一統,封建經濟大發展,秦漢封建國家影響深入邊遠地區,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進展,以及自古以來我們民族對文化的崇尚,這些既是秦漢文化大發展的重要原因,又鑄就了秦漢文化的特有風采。
講述秦漢文化特點一目時,教師要圍繞教材所列的四個特點,突出重點地展開。其一,統一與多樣化的有機結合。秦朝、漢朝是統一的、多民族的、疆域遼闊的國家。穩定的大一統的國家,穩定的大一統的秩序,形成文化的趨同與統一,同時,多民族的、疆域遼闊的國家,又使各民族、各地區(包括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同一民族)的人們具有各自的個性特征。統一,使中華文明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統一前提下的多樣,又使中華文明更加絢麗多彩,并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二,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對于這個特點,無需多作展開,但應聯系前節的有關內容,引導學生回憶。其三,水平居于世界先進行列。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方面的許多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數學方面也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非凡智慧;中醫、中藥的發展形成了中國醫藥學獨特的辯證理論體系;秦漢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很高,也很全面。這就使秦漢文化不僅在當時譽滿宇內,而且澤被后代。其四,秦漢文化氣度不凡,氣勢恢宏,而且充滿自信,具有奮發向上的精神。秦漢時期的文化之所以具有這一特色,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給它提供了大制作、大手筆的可能性,同時這也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有關。至今,人們站在長城、站在秦陵兵馬俑陣前,閱讀《史記》、吟誦“大風歌”,無不為之折服,而由衷地嘆其偉大、宏大與博大。
本目內容既是秦漢文化一節的開篇序曲,又是本節的總綱。在以下各目的教學中,宜時時注意呼應,以此為綱,逐次展開。
三、關于“科學技術”
秦漢時期,科學技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居世界領先地位。一貫為中國古代人們所重視的天文歷法、算學、醫藥學,又有了新突破。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更具開創性,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
關于天文歷法的成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制訂并頒行“太初歷”。漢初沿用秦歷,即“顓頊(zhuān xū)歷”。但秦朝頒行的“顓頊歷”行用百年,誤差越來越明顯。漢武帝命天文歷算專家制訂的更科學的新歷法,太初元年(前104)編定。這部新歷法就是“太初歷”。它以正月為歲首,而且努力協調太陽紀年、太陰紀月的矛盾,因此是一部較完整,在當時也更科學的歷法。歷法對農業生產有直接指導作用。第二,張衡的科學成就。他對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張衡《靈憲》)他還制作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早于歐洲一千七百多年。張衡“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第三,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太陽黑子的準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