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文化
對于漢代的詩歌,應使學生掌握其代表“樂府”,明白樂府詩的特點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樂府詩是兩漢文學的重要成就,“自孝武(漢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樂府詩語言樸素,清新自然,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具有現實主義的精神,是民間文學的代表。
七、關于“雕塑與繪畫”
秦漢時期,雕塑與繪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在雕塑藝術方面,以秦始皇陵兵馬俑最為突出,在繪畫方面,帛畫、畫像石、畫像磚等也有許多珍品。許多藝術作品都表現了秦漢時期國力強盛、社會穩定的狀況,表現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美學修養。
教師講授秦漢雕塑藝術成就時,要讓學生明白下列內容:當時,陶塑藝術達到了創作的高峰,許多絕世精品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兵馬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最杰出的代表。陶俑形象逼真,結成方陣,氣勢磅礴,參觀者立于陣側,有如身臨戰場,更能領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意。秦陵兵馬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珍貴資料。它生動地再現了我國古代大兵團作戰的場面和許多細節。奴婢伎樂俑:也多有出土,以成都說唱俑、洛陽雜技俑為典型。這些陶俑制作精美,出神入化,說唱俑塑造了一個說唱藝人的形象,表情豐富,神采飛揚,手舞足蹈,準確反映了說唱藝術家進入角色時的生動神態。秦漢磚瓦、瓦當:也是有文物價值的藝術品。
教師講授秦漢繪畫藝術時,以馬王堆帛畫為重點,簡介當時繪畫藝術的發展情況。首先簡要點明反映秦漢繪畫水平的遺存文物的種類,有墓室壁畫、帛畫、木刻畫、裝飾畫等。其次,介紹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這幅“t”型帛畫分別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情況,布局和諧,色彩鮮艷,繪制精細。最后,介紹東漢畫像磚、畫像石。這種畫像磚、畫像石都是祠堂、墳墓的石、磚材料上的裝飾,在磚石畫像上,施以陰線(凹入線)或陽線(凸出)雕刻。其中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最為著名,畫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各種場景,還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此外,四川、河南畫像磚的內容也很豐富。
秦漢的音樂歌舞,屬于指導閱讀的課文。教師可對課文基本內容作簡要歸納,指出西漢配樂歌很流行,楚歌、楚舞風行,劉邦唱《大風歌》,以及張騫通西域后,西域音樂、樂器傳入內地。簡介后,可讓學生自由議論,學生發言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只談某一個方面。教師宜作適當指導,讓學生充分表現其個性特征,發展歷史想像力。
八、本節內容精彩豐富,建議教師把握各目不同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內容。
關于哲學與宗教的內容,建議教師在講授時側重分析,力求全面,務必準確;切忌簡單地劃分陣線,那樣看來似乎陣線分明,授課條理清楚,但是實際上容易導致學生在思維上的簡單化,長期積淀,造成機械地看待歷史,對歷史現象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的不良思維習慣。
關于文學、藝術的內容,建議教師在授課時側重于鑒賞、品評,特別是藝術部分的講授,要盡可能地使用直觀教具,如秦始皇陵兵馬俑,能采用電教輔助手段,則更能反映那無比宏大的氣勢。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制作并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或利用一些博物館的網頁,豐富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