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文化
關于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教材內容主要介紹了《九章算術》。這是西漢最重要的一部數學專著,其成書時間不晚于東漢前期。全書共分九章,以算法應用編次,清楚地匯編了246個算術命題及其解法,形成了我國古代算學的完整體系。
關于中醫、中藥學的發展,講授宜突出中醫藥理論體系形成這個核心,以華佗、張仲景的成就為重點,展開教材的主要內容。其一,簡介漢朝成書的、反映中醫藥學早期成就的兩部著作。《黃帝內經》,看來是中國古代長期以來由多人反復修訂補充而到漢朝才編定,以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貫串全書理論體系,形成了中醫的基礎理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全書錄有三千多種藥物,并均有詳細說明。其二,東漢末年杰出的醫生華佗,以外科手術著稱于世。華佗發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術的首創。中藥麻醉劑不僅可靠、安全,還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優點。其三,東漢“醫圣”張仲景。他的名著《傷寒雜病論》,主要是診斷中的辨癥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種治法與方藥。張仲景的學術思想和有關病癥的論述,為中醫臨床的辨癥施治奠定了基礎。
關于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應讓學生掌握下列內容:第一,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當時的紙張殘片實物已多有出土。第二,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原料更易尋,造價也低廉些,這使造紙術與紙的使用有了推廣的可能。第三,造紙術的外傳。對照地圖,說明外傳的情況。對于文化發展與傳播以及思想交流,紙的應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四、關于“哲學與宗教”
儒學、佛教、道教,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教材首先歸納指出了兩漢時期思想領域的基本狀況: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確定儒學的統治地位;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間斗爭激烈,王充在唯心主義泛濫之時獨樹一幟;佛教傳入,道教始創,中國古代宗教格局的基本框架形成。然后課文分門別類敘說評議了各方面的具體史實。
在本目的學習中,學生應掌握董仲舒的主要主張、思想核心和他的著作。儒家的獨尊,由董仲舒首倡其議。他把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它宗教化。董仲舒為了適應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陰陽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學說,重新解釋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學化的思想體系,使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系統化、理論化。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天授”。“天人感應”:天是最高主宰,而且天有意志、有感情,皇帝代表天意君臨天下,同時也必須順從天意,“與天同者,大治”,天降瑞祥;“與天異者,大亂”,天降災禍。“君權天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從這個基點出發,他提出了封建倫理綱常。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學化,使儒學逐漸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不僅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柱,而且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接著,課文講述了王充及其《論衡》的唯物思想。東漢前期,張衡等人都反對讖緯之學,王充及其《論衡》高舉唯物主義旗幟,在理論上大加闡發,反對唯心主義。他認為:萬物皆由物質性的“元氣”構成,天也是“含氣之自然”,因此“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徹底否定了天人感應。他認為:精神依存于肉體,“物死不為鬼,人死何故獨能為鬼?”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讖緯迷信都是人們編造的謊言,是“后人詐記以明效驗”的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