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文化
關于佛教的傳入,課文只要求學生了解:西漢末,佛教經中亞傳入;漢明帝派專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陽白馬寺,佛教在中國傳布開來。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不久,人們對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時的傳入,為后來的廣布提供了基礎。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讓學生了解:道教的形成,道教的經典,道教的早期活動。道教是以黃老學說與神仙方術結合為基礎,又雜入了陰陽五行學說等,逐漸形成的宗教!短浇洝肥堑澜痰闹饕浀,其內容非常龐雜,大部分內容為布道教化和倫理道德,也有些內容提出了反對富豪聚斂財產,主張自食其力,救窮周急等觀點,這些觀點對平民極有吸引力。東漢末年,道教分為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派別。
宗教信仰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宗教是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宗教天國是“裝飾在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他們利用宗教軟化人民的反抗意志。宗教又是深受苦難的百姓的精神寄托,“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樣,宗教才能在百姓中廣泛傳布,擁有眾多信徒。張角的太平道也才能成為組織農民起義的工具。宗教對文化的發展、交流也有很大的影響。
五、關于“史學的巨大成就”
中華民族特別重視歷史的編撰。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字數逾千萬,其他史書更是浩如煙海。這是世界古代與中世紀其他文明地區都無可比擬的!妒酚洝肺涣卸氖分。教師講授本目時,主要突出介紹《史記》,也簡略介紹《漢書》。
《史記》是司馬遷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史記》的內容:本書記述了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內容極為廣泛,多方位反映了歷史全貌!妒酚洝返捏w例:司馬遷首創紀傳體,本書以人物傳記為主,又吸收了編年、記事等體裁的長處,以本紀、世家、列傳為主,又有表、書相配伍。此后,紀傳體成為中國古代正史編撰的規范。《史記》的史學價值:本書全面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取材廣泛,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深刻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變化。古人“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司馬遷傳》)。《史記》的文學價值:本書文辭優美,生動活潑,人物栩栩如生,事情躍然紙面。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說:“遷雄于文”,《史記》“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于情,肆于心而為文!
班固的《漢書》,首開紀傳體斷代史之例,它記述了西漢一代的歷史,但《食貨志》的范圍較廣。班固繼承了《史記》的成就,但也有許多創新。
六、關于“文學的新成果”
本目課文首先提要鉤玄指出兩漢文學的特點:漢賦、樂府詩最引人注目,是兩漢文學突出的成就。
對于漢賦的成就,應使學生了解賦這種文學形式,掌握賦的興起,賦的文學特點,以及漢賦的代表作品。賦是兩漢時期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體物寫志”。它直接源于騷體詩,但與先秦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關系。賦講究文采、韻節,兼具散文、詩歌的性質,后來逐漸向駢文、散文兩個方向發展。賦用辭華麗,語匯豐富,但是詞句非常艱深,辭藻堆砌,是我國古代典型的士文化、宮廷文化。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是漢武帝時期賦的代表作。作品借“子虛”“烏有”“亡是公”三人為辭,用對話的形式,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作品情節跌宕,鋪陳起伏,視野廣闊,氣魄宏大。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班固《兩都賦》也很著名。漢賦在創作技法上對后世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