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清朝晚期文化(一)
3.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抓住改革的三個環節,即新式學堂的建立。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向的變化。19xx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推行新學制,說明自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中國教育開始步入近代化的發展得到了確定。教育改革的各個環節,要重點引導學生同時代特征相聯系,分析、認識其社會意義。
4.《奏定學堂章程》。在分析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歷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20世紀初封建科舉制度已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清政府為維護統治,不得不對教育進行改革。19xx年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19xx年廢除科舉制度。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分析《奏定學堂章程》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它順應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要求,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系統完備并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同以往的教育變革相比,具有重大革新意義。由于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所以帶有濃重的封建烙印。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具準備
1.制作《清朝晚期西學影響下的近代思想簡表》,可制作活頁表,或多媒體演示表。
五、學生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理清“西學熱”的基本線索,復習已學知識,啟發學生聯系中國社會的變化,歸納并分析、討論傳入中國的西方思想及其影響。
2.運用閱讀法與比較法,引導學生分析教育改革與時代狀況的關系,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和認識問題,認識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使學生準確掌握以下史實:“西學熱”的出現;嚴復及其譯著;龔振麟、李善蘭、徐壽、華蘅芳、詹天佑、馮如等人的科學技術成就;新式學堂及京師大學堂的創辦;《奏定學堂章程》和科舉制的廢除。培養學生的以下能力: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歸納與比較能力;辯證地考察歷史事件的初步能力;自制圖表能力。
(二)整體感知
一方面,正如章前引言所述:“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也大量涌入,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封建文化。中西文化交匯、碰撞,這里面既有落后與先進的差異,又有侵略與抗爭的分別。”另一方面,中國思想界逐漸出現西學熱,努力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章前引言部分的內容,使學生明確“西學熱”出現的原因及清朝晚期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從整體上把握清朝晚期文化發展的特征。
“向西方尋求強國之道的思想界”一目,教師要講清三個問題:第一是鴉片戰爭失敗以后,為強國御侮,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拋棄“貴華夏”、“賤夷狄”的傳統偏見,開始關注時局,向西方學習。第二是中國思想界逐漸出現西學熱,在學工藝技術——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和政治制度的過程中,體現了中國人學習西方文化是隨著對西方文化認識的不斷加深而逐步推進,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自制《清朝晚期西學影響下的近代思想簡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