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鴉片戰爭
腐朽落后 危機四伏
通過(ppt)上的表格,我們可以概括出:戰前中國已經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呈現出嚴重的社會危機。
政治上:政治腐敗: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開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敗,貪污賄賂成風——“和珅跌倒 嘉慶吃飽”“三年清知府 十萬雪花銀”等大家熟知的俗語生動形象的反應了清政府的腐敗。
經濟:此時的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你耕田來我織布”,主要還是男耕女織的傳統農業。而傳統農業的關鍵在于土地。而此時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貴族地主手中,廣大農民處于少地、無地的狀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稅收,稅收減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現財政困難。
軍事:清政府軍備廢弛,軍隊裝備還處于以戈矛為主的冷兵器時代,所謂的水師仍是木制帆船,包括水師提督的旗艦也是木制的。少數船上裝有一兩門明朝時候發明的“紅衣大炮”,發射時效果和扔鉛球差不多,而且只能向前打,想打后面的敵艦,當然還需要轉一圈啦!
外交:此時的清政府,軍備廢弛、財政困難、整體上呈現出衰敗景象,走到了窮途末路,卻還沒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覺良好。以“天朝上國”自居,長期奉行“虛驕自大、閉關自守”政策,做著“天朝上國”“萬邦來朝”“四海賓服”的美夢,使中國隔絕于世界潮流之外,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
(解釋“閉關鎖國”(ppt):在清朝外交方面,我們知道清政府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它是指,把對外交往和貿易至于清政府繁榮嚴密控制之下,當時只有在廣州設立“十三行”與外商進行通商。這個政策最初的主要目的是海防,防止殖民侵略和維護自身的統治。這雖然起到了民族自衛的作用,但也妨礙了自身的發展,不利于中外交往,也使清朝政府不能了解世界形勢的變化。)
而同一時期的西方世界,特別是英國處在怎樣的歷史發展時期?
師:概括指出:戰前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英國迅速崛起;英國于1689年頒布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自18世紀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并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不斷開辟和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因而不斷加緊對外擴張,在東方建立自己的殖民體系。古老而又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國,必然成為他們侵略的重要目標之一。
2.英國的鴉片走私與中國的禁煙運動
(1)中英正當貿易:中國(出超)
師:在分析完中英兩國在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形勢以后,我們都知道英國在當時是大量的向中國輸入鴉片的。那么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輸入鴉片呢?清政府為什么要開展禁煙運動呢?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大問題:英國的鴉片走私與中國的禁煙運動。
師:在課本50頁的第三段內容介紹了中英之間的貿易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在18世紀中期起,英國向中國輸入呢絨、棉紡織品和金屬制品,從中國購買茶葉、生絲和藥材。那此時中英之間的貿易情況從課件就可以看出:在兩國貿易中,中國是出于出超地位的,(所謂“出超”出超即貿易順差, 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其出口值大于進口值而形成的順差,又稱貿易盈余。相反“入超”即進口值大于出口值,形成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