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后期的保衛戰
【新課教學】
第六節 太平天國后期的保衛戰(板書)
一、天京變亂 1856年(板書)
(問)同學們課前預習本國教材,課上討論天京變亂發生的原因、經過、后果,變亂后洪秀全重整朝綱的措施。教師根據學生的解答,作必要的補充。
1.天京變亂的原因。(大屏幕)
定都天京后,特別是隨著北伐、西征、東征的進行,使太平天國達到軍事上的全盛,領導者被勝利沖昏頭腦,驕傲自滿、貪圖享受的腐朽思想日益滋長。
洪秀全日益陶醉于“爺、哥、朕、幼坐朝廷”、“父子公孫同顯權”之中。天國上下制定了繁縟森嚴的等級制度,昔日的“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樸素平等思想,幾乎蕩然無存。這種小生產者狹隘性的表現,不僅破壞了當初領導集團之間、將士之間的親密關系,同時也導致領導集團個人權欲的惡性膨脹,最終釀成天京變亂。
2.天京變亂的經過及影響。(大屏幕)
有關天京變亂的經過,可由學生課下準備,課上到講臺演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講解變亂過程,教師可運用大屏幕分步展示他們之間的關系以輔助學生講解。
天京變亂的后果突出強調三點:(1)力量受損:由于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互相猜忌,大批骨干被殺或出走,損失了干部,又削弱了軍事力量,造成“朝中無將”、“國中無人”的局面,為清軍的反撲提供了可乘之機;(2)形勢危急:清軍再建江北、江南大營。(3)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太平天國由前期的積極進攻轉為全面防御階段,在此之后太平大國運動沒有被很快鎮壓,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是因為當時正在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一時抽不出更多的軍隊“圍剿”太平軍。
3.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大屏幕)
天京變亂后,太平天國的情勢十分危急。為此,洪秀全先是自己總理朝政,繼而于1858年大膽提拔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為軍中指揮,隨后又冊封其為英王、忠王;1859年又冊封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新領導集團的形成,使太平天國暫時渡過了危機,曾再破江北、江南大營,但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已出現的頹勢。
總理朝政之后的洪仁玕,為扭轉天國已出現的頹勢,重振天國,提出了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資政新篇》。這是一個具有時代特點的治國方略,其內容和特點我們在下一節中還要具體學習。但由于各種原因,《資政新篇》沒有實行。
二、太平天國的防御戰(板書)
(大屏幕展示:《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
(提問)面對太平天國此種局勢,假設你是太平大國的領導你會如何采取軍事行動?
此時,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對任何回答不給予否定,因為一旦予以否定,都會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利。假設學生回答與教材相差太遠,教師加以引導:看一看當時的太平天國領導是如何應對的?或者幫助其分析當時的形勢,面對內外危機,洪秀全已解決內部的危機,重建了新的領導機構;外部危機是:清政府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天京陷入包圍之勢,如何解決呢?可引導學生回憶,當初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為什么要進行西征和東征?
(學生答)西征的主要目的是為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看“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天京(南京)居于長江下游,湘軍主帥曾國藩曾經說過:“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勢,建領而下,乃能成功。”當初太平軍之所以如破竹之勢攻占天京,正是由于它先攻取了長江中游的武昌、安慶、九江等重要城市,然后順江而下。天京事變之后,清軍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后,又于1858年夏,湘軍攻陷九江,天京更加危急。因此太平天國領導人在此危難之際,自知天京上游地區安危的重要性。太平天國初期進行東征則是為了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早在南宋時期就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語,因此對浙江一帶的爭奪和經營也直接影響著太平天國能否繼續發展。由此大家可以設想,在太平天國后期為生死存亡而斗爭時,重點應放在何處?下面大家通過預習之后,歸納太平天國后期軍事斗爭的主要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