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后期的保衛戰
可見,太平大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階級的這種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學的理論,政治上提不出正確的革命綱領,組織上無法克服宗派主義傾向和保持內部團結,所以他們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它的失敗只能證明列寧“農民階級無法通過自身來解放自己”觀點的正確,也只能證明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2.近代的農民階級與古代的農民階級一樣都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小生產者。他們具有相同的階級屬性和特點。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擔負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完全是時代之使然。脫離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特征,太平天國運動與古代的農民戰爭絕無本質之區別。
至于《資政新篇》的提出,我們除了了解時代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提出者──洪仁玕。1852年發動起義失敗的他,在清廷的追捕下,輾轉來到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地──香港。在那里,他學習和研究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加上身邊環境熏陶,已深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影響。此時的洪仁玕已不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較為準確地說他應是一個初步資產階級化了的農民,他的思想已不再完全代表農民階級。因此,我們決不能以他來作為代表去比較近代農民階級與古代農民階級。更何況《資政新篇》迫于當時形勢,根本就未實施。退一步講,即使《資政新篇》在天國得以推行,亦會大打折扣,面目全非。因此,我們認為它的提出,反映了強勁的資本主義世界潮流的影響。
【本課小結】
通過對太平天國從興起、全盛、轉衰、防御戰到最終衰亡的歷史,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的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必須由先進的階級進行領導,先進的革命綱領進行指導,但在當時先進階級還未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時,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階級勇于承擔反封的歷史使命,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人民群眾的創造,就不會有歷史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