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2.結果:
①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勃列日涅夫統治后期趨于保守,改革陷于 。
②沒有突破原來的體制。
3.原因:
①1975年以后,與 的軍備競賽日益加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②改革沒有突破原來的體制。
4.教訓:①改革必須對國情特別是社會發展階段做出科學地分析和判斷。
②改革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
三、戈爾巴喬夫改革
1原因:
①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全面滑坡。
②1985年,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
2.措施:
①經濟方面:初期主要在經濟領域進行,對 進行了根本性變革,承認
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要求國家主要用 方法管理經濟打破單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許 經濟存在。
②政治方面:后期把改革的重點轉向 改革,國內政局逐漸失控。
3.結果:
①經濟改革:經濟改革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
②政治改革導致蘇聯的政治經濟形勢迅速惡化;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
4.教訓:
①改革應從本國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方向。
②要時刻警惕國際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
③改革步伐要穩,不能急于求成。
【知識拓展】
1. 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哪些經驗教訓
改革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要從體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必須避免主觀主義和急躁冒進,尤其是政治體制的改革必須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穩妥地推進,確保國內安定團結等等。
2.中國和蘇聯所進行的改革導致了不同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① 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② 我們在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具有明確堅定的指導思想;
③ 我們在改革中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有效地發揮了國家職能;
④ 我們在改革中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采取了正確的對策,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團結等等。
【走進高考】
例1. (江蘇歷史)下列關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敘述,不屬于斯大林時期的是
a.推進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工業化 b.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c.聯合個體小農經濟并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d.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解析:此題屬逆向思維型選擇題,a、b、c三項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此時正處于斯大林執政時期。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在其政治改革中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民主化”“公開化”,對蘇聯歷史全盤否定,引起了人們的思想混亂。故選d。
答案:d
例2. (xx年廣東單科,30)(12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認為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到1980年代,他們的主張被英美等國用以改造二戰后的資本主義。英美等過政府通過私有化不斷從經濟領域撤出,但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責任從財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轉變為激勵個人的獨創精神及財富創造,同時又采取措施以彌補新政策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