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材料二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國民生產增長統計表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國民生產增長率
3.2%
2.8%
2.4%
-4%
——《蘇聯興亡和社會主義前景》
材料三 (戈爾巴喬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針中存在三個嚴重問題:第一,仍然以優先發展重工業和機器制造業為主的“加速發展戰略”是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戰略,已不符合時代潮流。現代結構已由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發展,……第二,對經濟改革的目的是解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認識不足。因此,沒有扭轉結構失衡和農輕重比例失調的老問題,……它使消費市場的供應更加惡化。……第三,對國家的財政危機的程度估計不足……,對于生產危機的到來和惡化估計不足。
——《蘇聯興亡和社會主義前景》
材料四 而蘇共領導一邊講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邊卻由“公仆”們隨意作出損害人民利益的決定。一邊批判西方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限制人們接觸西方社會;一邊又把從特供商店低價購買進口名牌商品和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學,作為自己的特權,這必然增強蘇聯群眾的逆反心理,以至認為其所有的說教都是虛偽的,搞到后來,甚至危及到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根本信仰。黨的領導人也因此威信掃地,成為民眾嘲諷的對象。
——《蘇共亡黨十年祭》
請回答:
(1)赫魯曉夫、勃烈日涅夫在上臺后都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從材料一來看,這些改革對蘇聯經濟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蘇聯經濟發展呈現怎樣的趨勢?結合材料三、四分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
(3)為扭轉經濟改革不利局面,戈爾巴喬夫實行了政治改革,但最終為什么還是不能挽救蘇聯解體的命運?
第17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 5 ccbba 6―10 aacbb 11—15 cbbca
二、非選擇題
16. (1) 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移民,世界不同地區聯系加強。
(2) 改變了歐亞非大陸的糧食生產結構,緩解了糧食供應的壓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3) 后果:玉米種植擠占了耕地,導致其他糧食作物減產;玉米產量和質量未達到預期目標。
原因:憑主觀意志辦事,不顧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用行政命令強制推廣;生產管理不善;急于實現不切實際的趕超目標;追求霸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