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據耶金等《制高點》
材料二 1999年的最后一天,葉利欽(1991—1999年任俄羅斯總統)在辭職講話中說:“我已經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務。俄羅斯永遠不會再回到過去,俄羅斯將永遠向前邁進。”
——陸南泉:《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史論》
問題:
(1)根據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資本主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2)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是什么?二戰后蘇聯進行了哪幾次經濟體制改革?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5分)
(3)你認為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向前邁進”的過程中應當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簡要說明理由。(3分)
解析:本題以西方與蘇、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命題,重點考查經濟發展的模式及其理解。第⑴問可以根據材料的信息,即“政府對經濟干預越少越好”、“ 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轉變為激勵個人的獨創精神及財富創造”等方面分析歸納;第⑵問可以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第⑶問在第⑵問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市場與政府職能的關系的角度歸納。
答案:(1)變化: ① 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程度由加強轉變為一定幅度的降低。② 減少政府開支,縮小福利規模,緊縮通貨,削減稅收,以刺激投資。
(2)① 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體制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② 二戰后蘇聯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20世紀50年代的赫魯曉夫改革、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年代中期以來的戈爾巴喬夫改革。③ 共同的局限性:未從根本上認識蘇聯的國情,改革未堅持實事求是。
(3)應該把政府的計劃性和市場的自由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理由:① 列寧時代的新經濟政策是把政府計劃性和市場自由性有機結合的典范,推動了蘇聯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這一做法值得俄羅斯借鑒。② 美國羅斯福新政一定程度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相結合,起到了渡過經濟危機,推動美國發展的作用,說明這一做法值得俄羅斯借鑒。③ 社會主義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也是計劃和市場的結合,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說明這一做法值得俄羅斯借鑒。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有學者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指
a.揭露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不夠實事求是
b. 改革缺乏正確指導思想
c. 改革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從根本上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d. 堅持斯大林模式,不愿進行改革
2.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蘇兩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上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結果卻一成一敗,造成這種不同結果的根本原因是
a.經濟實力的巨大差異 b.經濟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異
c.改革指導思想上的巨大差異 d.具體國情上的巨大差異
3.戈爾巴喬夫和赫魯曉夫改革比較,最大的不同點是
a.改革首先發生在經濟領域 b. 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c. 改革取得一定成果 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