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c.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戶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
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問臣下:“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 )
a.北宋軍隊龐大,軍費開支過多 b.藩鎮(zhèn)擁兵自重,混戰(zhàn)割據(jù)不息
c.遼、西夏屢屢進攻,戰(zhàn)爭頻仍 d.階級矛盾激化,農(nóng)民起義不斷
16. “收鄉(xiāng)長、鎮(zhèn)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番歸于臨司,收監(jiān)司之權悉歸于朝廷。”有關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 )
a.目的是為了提高地方政府辦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權力過小 d.導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 元朝的行省制度,實質是繼承并發(fā)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
18. 就加強中央集權而言,科舉制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 )
a 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 b 擴大了各級官吏的來源
c 擴大了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 d把選拔任用官員的權力集中到中央
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別出現(xiàn)于商周及春秋之時,宰相連稱始于戰(zhàn)國。……當時的所謂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當于丞相。后來,宰相一直沿用于整個封建社會。不過,除遼代設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個習慣用語,用以指輔佐皇帝行使權力、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個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職,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不免各執(zhí)己見,爭執(zhí)不下,浪費時間。于是,唐太宗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議軍國大事。參加政事堂會議的,開始只有三省長官,后來又陸續(xù)增加了一些官員,以“參知政事”等名義參決朝政,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創(chuàng)立,增強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對地方采取極端限制的措施,“收鄉(xiāng)長、鎮(zhèn)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悉歸于監(jiān)司,收監(jiān)司之權悉歸于朝廷”。這種運行機制雖然可以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卻嚴重影響了地方政權的工作效率。
請回答:
(1)宰相名稱始于何時?它與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為完善和加強中央集權,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什么特點?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1. c解此題要從中國古代整個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時被廢除,郡縣制后來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晉南北朝時選官制實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滅亡才被取消。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時開創(chuàng)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與郡縣制度不存在因果關系。
3.b 通過觀察圖片能夠看出,唐朝將秦朝的相權分散了,從而達到集權的目的。
4.d 北宋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調整的目的就是強化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