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學案)
(國家以總資本家的身份參與再生產過程。原因:傳統的經濟體制暴露出了其弊端,必須進行國家干預。)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和經濟運行、管理體制進行了調節和改良,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僅能夠容納現實生產力,而且生產力還在發展,資本主義統治下的社會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緩和。20世紀50—7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了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是怎樣對經濟進行干預的?如何評價發達國家對經濟進行的這一調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預經濟的方式: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以及利用稅收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
評價: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性。但是,國有企業普遍存在著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基礎練習
1.戰后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不包括
a.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b.經濟“滯脹”的局面周期性出現
c.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d.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
2.20世紀西歐各國經濟相對穩定和持續發展時期是在
a.30年代中期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d.70年代后期
3.“二戰”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特點是
①美國與西歐、日本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貫穿始終 ②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③國家政權成為資本私有制的保護者 ④國家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參與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4.以下是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排列組合,其中最準確的一組是
a.繁榮——“滯脹”——低速發展——繁榮
b.“滯脹”——復蘇——繁榮——低速發展
c.復蘇——穩定發展——繁榮——“滯脹”
d.穩定發展——“滯脹”——復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