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④“通商口岸”深入到長江腹地,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深入到了內地。
⑤“投資設廠”大開資本輸出的方便之門,便利了西方列強進一步掠奪、瓜分中國的原料、勞動力和市場,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 中國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再次顯示出不畏強暴、堅決御侮的斗爭精神。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背景:19世紀末,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不斷高漲,終于匯集成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到19xx年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
(2)經過:①19xx年八國聯軍借口剿滅義和團運動發動戰爭——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及沿線抗拒侵略軍——③聯軍增兵,占領天津,攻陷北京——④義和團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3)后果:19xx年《辛丑條約》簽訂,主要內容有:
①中國賠償白銀四億五千多萬兩,以海關等稅作保
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③清廷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④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4)影響:《辛丑條約》除去巨額賠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政治要求,其中“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一條,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代理人。《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太平天國運動
1.背景:①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矛盾的激化,農民被迫反抗(根本原因)。
②廣西連年災害,各種矛盾尤為突出。
③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組織和發動群眾反清
2.過程:前期:1851金田起義——1853定都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北伐西征軍事全盛
后期:1856天京變亂——新的領導集團形成——頒布《資政新篇》——防御戰——1864天京陷落
3.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和治國方案
a.《天朝田畝制度》(革命綱領)
①內容——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
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
②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③評價——a.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b.但它建立在分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具有落后性;
c.違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空想性。
b.《資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的治國方案):
①內容——a.政治上主張依法治國等;b.經濟上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等;
c.文化教育上,提倡設立新式學堂等。
②評價——a.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b.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不能滿足農民要求,也不可能解決太平天國后期的問題。
c.在戰爭環境迫使下,它也沒能實行。
4.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