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作用:a. 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勇敢地擔負起反侵略的任務。
b. 《資政新篇》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探索,對后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因此可以說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
局限性:首先,單純的農民運動是不可能完成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任務的。
其次,運動的領導者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可能制定出科學的革命綱領指導運動走向勝利。從利用宗教發動群眾,到其治國方案,到天京事變,無不體現了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三.辛亥革命
1.背景:①《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② 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統治危機,客觀上促 進資本主義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一些條件。
③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2.醞釀準備
組織:從1894年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成立,到19xx年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創立,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統一的政黨領導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革命指導思想(綱領)——“三民主義”的確定;
革命派同;逝傻乃枷胝搼,推動革命高潮到來。
軍事:1905~19xx年,革命黨人多次發動起義(黃花崗起義影響最大),打擊了清朝統治。
3.爆發(19xx年10月)
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成立——全國十幾個省宣布獨立
4.高潮
中華民國成立:19xx年元旦,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定都南京,以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內容:① 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② 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 國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 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
意義: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5.結局: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6.歷史意義:① 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③ 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 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⑥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⑦ 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四.五四運動
1.背景
國際因素:①日本占山東,并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基本接受。
②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以新的啟示。
國內因素:①北洋軍閥政府對外賣國,對內獨裁混戰,促使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②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促使工人隊伍壯大。
③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促進人民的思想解放。
導 火 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①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大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舉行示威游行。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要求懲辦賣國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