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精選5篇)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02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精選5篇)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篇1

  感悟與思考

  當小燕子滿天飛的時候,人們表面上陶醉在趙薇的大眼睛里,實際上是沉浸在大清皇帝的龍恩里,多好的皇帝。嬉笑怪嗔富有人情,體恤下情聯系群眾。真該怪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讓我們不再有這般的福氣。于是偽造了些虛擬皇帝,虛擬的幸福。古代的臣民臣妾們真如人們眼前的影視劇那么美好嗎?沒有。難怪魯迅要說,翻開整部中國歷史,看到的只有"吃人"和"被吃"幾個字。杜甫有詩:"被驅不異犬與雞"。即使是在那個時代,有良心的作家還是感到了人畢竟不同于"螻蟻",所以才有了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力作。可惜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這些古已有之的不平而鳴,對皇權罪惡的批判,反而被越來越多對清官和好皇帝的稱揚取代了。

  我們公民社會的確立為什么如此艱難?這與臣民社會的難以割舍有極大的關聯,因為在某些藝術家的眼中,這種社會還是有著其美的。正如魯迅所言:"自己明知道是奴隸,打熬著,并且不平著,掙扎著,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于這生活"。             

  思考與判斷: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空前強化對我國產生了哪些消極影響?

  歸納與運用

  【知識歸納】

  一、  社會發展:封建社會晚期,衰落

  二、  政治體制變革:

  1.   明朝:廢行省,設三司;廢宰相制度,創立內閣——君主專制強化。

  2.   清朝:中樞分權;創設軍機處——君主專制頂峰

  三、  東西方差距

  1.   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工業化進程起步——進步

  2.   東方:君主專制強化,自然經濟主導——落后

  【知識運用】

  1.   如何認識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

  明朝建立以后,為加強君主專制,在中央廢中書省,罷丞相,權分六部;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互相牽制。清朝時,雍正帝為加強皇權,增設軍機處,標志著我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利于抗擊外來侵略。君主專制的加強是封建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標志,但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表現。理解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和原因應結合前面所學,這一制度從建立開始就是朝著這一方面發展的,到了明清時期,整個國家完全處于皇帝的一元化領導之下。如費正清所言:在這樣一個專制社會里,皇帝把教會和國家的職能集為一身,他是軍事也是精神的領袖,是行為的楷模和正義的主宰。他的全能總括了國家的一切主要職能,包括國家對于全人類的尊祟。他是“天下第一人”,是社會政治殿堂前的帥旗。可以想象,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完全放在一個人手中是多么危險!

  但是,其消極作用也越來越大,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造成了生產力的停滯,這是中國長期滯留于封建社會的政治原因,從這些消極作用可以看出:封建專制社會已走向衰落了。

  [例1]我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

  a 廢丞相      b在中央設內閣        c創設八旗制度       d設軍機處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清朝雍正帝時,在宮內設軍機處,使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答案]d

  2.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樣的特點?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外國政治制度相比,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1)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過程,從未中斷,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權為中心,高度集中權力。在人神關系上,鼓吹君權神授,君權至上,以神權服務于君權。在君臣關系上,宣揚君令臣從,臣效死忠,下級服從上級,全國依附君主。在權力配置原則上,君主一人全面壟斷國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財政、軍事和文化教育大權。(3)人治高于法制。雖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訂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論,可以任意沖擊、取代法律。(4)完備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國古代政治機構的設置相當完備,從君主到臣僚,從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連,統治法網嚴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殘余嚴重影響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設,父權的觀念滲入到國家政治制度中,居家為孝,事君為忠,借助父權來加強君權和行政權。(6)在漫長的政治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儒家經典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歷代各項制度與政策的依據。(7)調整倫理關系與等級秩序的禮制,得到行政法的確認而與政治制度結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嚴密的等級制度,造成嚴重的官民對立現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還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禍國、將城市作為統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現,以及在地方實行行政包攬一切的權能主義等等特征。 

  [例2]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權絕對權威②皇權控制中央機構③削弱地方權力④注重思想控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概念的理解。結合從秦朝建立這一制度到清朝這一制度發展到頂峰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知道,四個選項都是正確的。

  [答案]b

  3.   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軍機處全稱“辦理軍機事務處”,它是清代作為政治中樞影響最廣、起作用最大的一個機構。至于機構,它始終不算正式衙門,其值廬只稱“軍機堂”,實際上是皇帝轄下的秘書班子,這與外朝內閣作為正式政府部門相比,工作起來顯然方便多了。速,即辦事效率高。按照內閣規則,皇帝頒發詔旨和大臣有事相奏,都得經過多重部門,前后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則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通同辦理。皇帝有旨隨時奉詔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司員根據事由的輕重緩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還有六百里加快的,交兵部發出,減少了中間環節,大大加快了辦事速度。密,是指軍機處設在接近內廷的隆宗門里,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又嚴禁外官擅人。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清代專制主義集權政治進入一個新階段。歷史上丞相制度的殘余蕩然無存,君權得到極大加強,真正實現了“乾綱獨攬”。

  [例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大和門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

  材料二: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無論宦寺(宦官)不得參,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達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序表》

  請回答:

  (1)軍機處最初設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軍機處的職能后來發生了什么變化?

  (3)綜觀材料概括軍機處的主要特點。

  [解析]此題主要考察學生的史料分析和運用能力。三段材料分別反映了軍機處設立的原因、主要職能及其特點,結合課文中對軍機處的表述,不難得出答案。

  [答案]1)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軍事機密。

  (2)由一個暫設軍事機構,發展成為位居內閣等中樞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設政務機構。

  (3)保密性強,機構精干,辦事效率高,軍機大臣主要是承旨、繕撰、傳述。

  拓廣與探究

  例1: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明君賢相,試舉幾例,并說明其賢明之處。在此基礎上分析強化個人素質與加強制度建設的關系。

  [解析]中國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少的明君賢相。明君的出現往往是君主個人經歷和個人素質造就的,沒有太多的必然性,而賢相出現的因素就要豐富些:首先,皇帝傳人,丞相傳賢,這種選擇上的本質區別決定了賢相的出現是遠遠多于明君的;其次,賢相的出現也有賴于明君:再次,較合理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下人才脫穎而出。回答本題時,可以結合歷史上的一些典型朝代的典型人物加以說明。

  [答案]①古代的明君大多出現在王朝建立的初期,他們能夠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采取一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措施,為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些明君有: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康熙、乾隆等。而古代的賢相要更多一些,他們可能出現在王朝統治的任何時期,如李斯、蕭何、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景、王安石、張居正等。②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由于君權與相權之間矛盾的存在,使得明君與賢相同時出現的概率大大減少,因此要可能保證社會的持久繁榮與安定,改變落后的政治制度是歷史的唯一選擇。 

  例2: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兩種主要畫像流傳至今,但形態各異。第一種朱元璋畫像黑黑的大臉,臉特別長,額骨隆起,臉上布滿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須,兩眼炯炯發光,眉毛又濃又粗,眉眼都向上吊豎著,鼻子很大,鼻孔問上翹起,耳朵很長,幾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寬,下巴比上額突出許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嚴、兇狠。第二種朱元璋像,臉龐豐滿,神態慈祥,其相貌顯得和善多了,而且給人以雍容華貴的感覺。

  你認為哪一種畫像是朱元璋的真相?理由何在?為什么朱元璋的畫像有這么大的差異?

  [解析]回答此題時,應結合朱元璋的個人經歷及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空前強化作答,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既可。

  [答案]第一種。因為朱元璋出身貧苦,早年身世坎坷,經受了許多磨難,不可能是一付養尊處優的模樣。原因有:朱元璋從乞丐最后成為皇帝,身份變化的巨大反差使其產生了竭力美化自己、掩蓋過去的畸形心態;為強化皇權、維護皇帝的尊嚴而不擇手段,反映了當時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

  【鞏固與測評】

  【基礎練習】

  1.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一直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基本解決是在(  )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2.明初因胡惟庸案所引起的政治體制上的重大變革是(   )

  a.以中書省總政務                b.罷中書省,政事分隸六部

  c.廢行省,分設三司              d.設殿閣大學士備顧問

  3.明太祖廢丞相、撤中書省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職能          b.厲行思想控制

  c.監視官吏百姓          d.強化君主專制

  4.我國內閣決策制度形成于(  )

  a.明太祖時      b.明成祖時    c清順治時      d.清康熙時

  5。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作用是(  )

  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②加強了君主的專制權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權力 ④擴大了各藩王的權力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6。 清朝軍機大臣的基本職責是(  )

  a.決定軍國大事          b.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c.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       d.筆錄、傳達皇帝的旨意

  7。你看過《宰相劉羅鍋》嗎?號稱“貪污之王”的軍機大臣和珅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軍機處設置于(   )

  a.順治時期         b.康熙時期          c.雍正時期         d.乾隆時期  

  8.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

  a.設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控制        b.改變和分散地方機構及權力

  c.廢除原來的全國行政區劃          d.改變選擇官吏的方法

  9.從明初廢除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的變化,表明(   )

  a.皇權日益加強                  b.皇權、相權矛盾日益加劇

  c.皇權代替相權                  d.皇權與相權協調

  10.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11 當東方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的時候,西方國家正(  )

  a.進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開辟新航路

  c。進行政治革命確立民主政體      d.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綜合運用】

  12.下列現象,哪一項發生于明代?(   )

  a.相秉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 

  b.置使以總國計,應四方貢賦之入,朝廷不預,一歸三司

  c.內閣職參機務,今止票擬,而裁決歸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

  13.明清時期我國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點,下列哪一現象不符合當時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   )

  a.  皇帝直接統領六部

  b.明中葉后,大學士具有票擬資格,但是否被采納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c.清初軍國重務一般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

  d.康熙帝設南書房參與機務,替皇帝起草諭旨

  14.某一本歷史著作有這樣的敘述:“在萬歷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學士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對其中的一人咨詢較為頻繁,但從名義上說,他和另外的幾位大學士仍處于平等的地位。這以后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張居正名為首輔或稱元輔,其它大學士的任命則出于他的推薦,……”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漢代內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內閣制         d.清代設軍機處

  15.請你讀一讀下面這段史料:

  “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引自某史書《職官志》

  請回答:①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變化?文中的“帝”指誰?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長官對誰負責?

  ③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開放創新】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乘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貞觀政要•政體》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摘自《明史記事本末》

  回答:

  ①據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與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樣做的?

  ②綜合上述材料,比較唐朝、明朝皇權與相權關系的異同。

  17.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75)在其《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曾這樣評價當時中國的君主專制:“中國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讓人民做些事情,政府與其說是管理民政,毋寧說是管理家政。中國的專制主義,……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兇暴。”“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國家,它的原則是恐怖。”

  你同意孟德斯鳩的觀點嗎? 當時中國君主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第4課參考答案

  思考與判斷:

  明清時期,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絕對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同時,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

  鞏固與測評:

  1.b    2.b    3.d    4.b    5.c    6.d    7.c    8.b    9.a    10。b  

  11。c    12。c    13。c    14。c

  15。①明朝;文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六部”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最高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③“帝自操威柄”指的是全國軍政大權集中于皇帝一人。

  16] ①唐太宗認為設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決策失誤而亡國。做法:宰相等先集體議政,皇帝最后決斷。明太祖認為設置宰相是政治動亂的根源,應集權于皇帝一身。做法:廢丞相,中央各部門分理政務,互不統屬,皇帝總攬大權。②同:最高決策權都在皇帝手中,相權的存廢都服從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異:唐太宗把皇權和相權協調起來,注意發揮宰相的參政輔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專制與宰相制相對立,從制度上取消相權,以保證皇權的絕對權威。

  17.同意,明清時期我國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采用高壓獨裁手段維護統治,顯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嚴重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篇2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內容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但君主專制統治卻進一步加強。《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這一節課,從三個方面講述了明清社會這一發展趨勢。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廢除”闡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國歷時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的原因、經過和影響;第二目“內閣的出現”則指明了內閣制產生的背景、過程,內閣的性質和作用;第三目“軍機處的設立”則敘述了清朝中央權力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向軍機處過渡的過程,從而突出了清朝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的這一主題。上一版本的新教材最后通過把清朝封建專制統治與同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進行比較,說明中國已經落后于世界潮流,而這本新教材將這部分刪掉,但既然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有必要讓學生明白,而且也方便之后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前后對照,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特點;通過橫向對照,闡明君主專制的加強,阻礙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讓學生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同時又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學生學會科學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

  【教材特點

  本節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政治性、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學中要明確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特點之二是:具有總結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清時期已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礎之上又有新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空前強化時期,且逐步走向衰落。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的學習,已經初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由于平時媒體的傳播(如電視劇等),比較普遍地以明清時期為素材,因此,學生對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及發展會有所了解。但學生在認識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背景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上,仍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加以指導與解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廢丞相,權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強化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

  (2)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及其發展;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度之間的區別,培養學生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軍機處的地位與作用,理解它對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聯系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結合明清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分析明初廢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過討論,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之間的異同點,培養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3)利用歷史材料,設置歷史情景,引導學生探究歷史問題,學會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也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做一個有民主意識的現代公民,既不妄作一個否定中國傳統的“憤青”,更不能做唯唯諾諾的奴才,做到真正愛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為什么說軍機處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

  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堂教學

  [導入]

  導入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要有目的、有意義。比如:

  1、通過已有知識直接導入。可用表格將從秦到元的制度演變作一歸納總結: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演變

  朝代實質

  

  

  隋唐

  

  

  備注

  君 權

  與

  相 權斗 爭

  皇帝制度

  皇位世襲

  皇權至上

  皇帝獨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漢承秦制

  中朝與外朝

  (決策、執行)

  尚書臺

  三省六部制

  中書—決策

  門下—審議

  尚書—執行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二府三司制

  中書門下

  樞密院

  三司

  參知政事

  一省二院制

  中書省

  樞密院

  宣政院

  君主專制

  中 央與地 方斗爭

  郡縣制

  郡國制

  削王國勢力

  文臣為官(知州),

  通判,

  轉運使

  行中書省,

  路、府、州、

  縣,宣慰司

  中央集權

  進程

  建立

  鞏固

  完善

  加強

  新發展

  通過表格分析,歸納總結從秦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主要內容,探究其發展趨勢,在學會從宏觀上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導入新課,且在新課結束時將其補充完整,可做到前后呼應。

  2、利用不同材料設問,增強學習興趣。如:利用《鳳陽花鼓》片段導入“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設問學生:“朱皇帝”是誰?安徽鳳陽自從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沒有呈現出富貴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樣的皇帝呢?他在政權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通過這些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進入明朝的學習。

  或者利用黃宗羲語“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設問:為什么黃宗羲說明朝沒有開明的統治,從朱元璋廢宰相開始呢?帶著疑問進入課堂。

  [新課]

  我認為本節教學可從最基本的三方面入手:是什么,為什么,還有什么。

  1、是什么——明清兩朝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明朝:(1)廢除宰相制度——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

  首先要明白明太祖為什么要廢宰相。可以針對此問題請學生結合教材知識思考得出結論——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驕恣擅權(直接原因);②相權過大,威脅皇權(根本原因)

  有人認為明朝廢除宰相制度,是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必然。請學生討論、探究這一問題。

  參考答案:首先,明朝因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權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紹)導致皇權與相權矛盾進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權專恣成為明太祖加強皇權、廢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殺是加強皇權的必然結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廢除,標志著君主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

  設問:宰相制度的廢除帶來了怎樣的結果?

  結果:①加強了皇權,君主專制達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

  ↓

  “內閣”應運而生

  2)內閣“的出現:

  a: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內閣創立、發展過程:

  明太祖:殿閣大學士(侍從顧問)             ——奠定基礎

  明成祖: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           ——正式確立

  明宣宗: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發展

  明神宗:內閣首輔(張居正侵奪六部職權)     ——全盛

  b:內閣與宰相制的比較:

  提供兩段材料:

  ①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   ——《神宗實錄》卷

  ②“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受顧命于主少國疑之際,遂居首輔,手攬大政,勸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聽納。……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                      ——《明神宗實錄》

  學生討論或者展開辯論:內閣就是變相的宰相制度嗎?明朝的內閣首輔就是變相重設的宰相嗎?參考表格:

  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制約皇權

  對皇權影響

  直接由皇帝意愿決定

  要經皇帝及大臣商議,

  由皇帝決定

  任  免

  侍從咨詢為主

  中央一級決策者

  職  責

  皇帝個人信任

  宰相制度賦予

  權力來源

  內閣首輔

  宰相

  結論:內閣首輔不同于宰相,不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清朝: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清初(皇太極)——議政王大臣 、會議 、內閣、六部 ——皇權受限

  康熙——議政王大臣會議 、內閣 、六部 、南書房——集權于帝

  雍正——設軍機處(跪受筆錄承旨遵辦)——君主專制頂峰

  重點在于“軍機處”

  首先結合教材了解軍機處的由來

  其次,重點討論: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可從軍機大臣的產生方式、級別、職責等方面考慮)

  2、為什么——

  a:明清統治者為什么要采取非常手段加強君主專制?

  明清時期社會背景:

  提供材料:

  ①力役過繁,賦斂過厚。      ——《明史·周敬心傳》

  ② 據統計,明太祖在位的洪年武間(1368-1398),全國大小武裝起義達一百八十余次之多。

  ——人教版歷史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

  ③“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的日益發展,土地的買賣更加頻繁,隨著地權的轉移,地主身份的變動也更加頻繁。……到明清時期,大部分地區的農民有了退佃和離主的自由,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大大削弱,地主對佃農的超經濟控制強制相對削弱……超經濟控制是地主階級借以實現他們對佃農榨取剩余勞動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階級就要求凌駕于整個社會社會之上的封建政權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軍事權力,對農民實行更加嚴酷的超經濟控制……”                                      ——人教版歷史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

  參考答案: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發展。

  文化: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產生。(影響?)

  當正常手段無法再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時,明清統治者采取了極端措施。

  b:探討君主專制的加強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提供材料:

  ①“……專制政體是既無法律又無規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②明太祖有次召見各郡富民時說:“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稅者,汝知之乎?……今朕為汝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人教版歷史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

  ③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的一件碑刻反映,蘇州“常、昭二縣綢布各鋪張恒運、孫恒茂等呈稱:竊綢布店鋪,凡遇萬壽圣誕、上憲按臨,經胥乘機滋擾,任意借用。不能如數,則受□災之累。付后求領,又多守候。用過綢布,日曬雨淋,幾同舊物。再遭差承刁蹬,或被短少,或有被損,鋪民焉敢造追求價。”            ——《禁革綢布店鋪當官碑》

  (提示:①皇帝決策②官場風氣③官僚機構④經濟發展)

  明清絕對君主專制的影響:

  消極——①皇帝決策:具有獨斷性、隨意性,易出現失誤;

  ②官場風氣:使官吏唯上是從,助長因循守舊之風;

  ③官僚機構:使官僚機構膨脹,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和申)

  ④阻礙了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

  積極——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3、還有什么——連接整個單元知識,對整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總結

  【本課小結】結合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演變的表格,總結由秦到清的變化,前后呼應。不僅是對本課的總結,同時也是對一單元,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特點的總結。同時也要滲透情感教育。

  自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后,歷代王朝都設置丞相制度,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理。但君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歷代統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權和地方權力,以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到了明代,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廢除了,軍國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來,明朝雖設置內閣,但內閣的職責只備顧問。清朝雖設置軍機處,但軍國大臣也只是傳達皇帝的旨意。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民主制度難以形成,思想得到控制強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且中國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明清時期,我們第一次被西方落下,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正抓緊機遇迎頭趕上。21世紀的一百年,中國能否趕上世界?對中國來說,很重要;對我們來說,任務很艱巨。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篇3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課標要求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明設三司,廢丞相;內閣制度的由來及演變;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及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影響。

  2.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專制強化的措施及影響,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歸納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及其影響,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二、過程與方法

  1.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使學生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明朝和清朝強化君主專制制度措施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2.教師通過分析清朝專制政策的危害,使學生認識到從專制到民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重點難點

  1.重點:宰相制度的廢除、內閣的創立、軍機處。

  2.難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影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備

  多媒體與自己制作的課件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自主感悟,互動創新”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課圖片較多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教學過程設計

  【有機引入】

  問題:①同學們誰能背出中國歷代王朝的名稱順序?②中國歷史上最后兩個統一的王朝明、清是怎樣建立的?

  引入:明清時期,我國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大大加強。

  【自主學習】

  1.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什么到明朝時被廢除了?產生了這樣的影響?

  2.明朝廢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無輔臣?”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來形成了什么制度?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質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意味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對此應怎樣理解?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么影響?

  【知識梳理】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廢除宰相制度

  1.原因:宰相制度妨礙皇權集中。

  2.過程:明太祖因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制度,權分六部。

  (二)創立內閣: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時內閣制度形成。

  二、清朝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1.原因:議政王大臣會議削弱了皇權

  2.過程:康熙帝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有利于皇權的集中;雍正帝設軍機處,導致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三、明清君主專制強化的影響

  【探索攻關】

  探索攻關一:認識明朝廢除丞相制度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太祖為何不許立丞相?

  (2)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參考答案〗(1)原因:明太祖認為丞相制度妨礙皇權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胡惟庸謀反案。

  (2)廢丞相,權分六部,皇帝操權柄,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治;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但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社會興衰維系于皇帝個人素質;便利了君主獨裁專制。

  探索攻關二:認識明朝內閣制度

  材料一 據史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共32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無法把事情一一處理好。

  ——上海xx年高考卷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成祖即位,特簡絡、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與機務。……編、檢、講讀之官,亦不得相關白。……世宗時,三殿成,改華蓋為中極為建極,閣銜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七十二《職官志》

  請回答:

  (1)材料一所述現象的出現源于什么制度的改革?明太祖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2)依據材料二,指出明朝殿閣大學士職權演變的過程。

  〖參考答案〗(1)源于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解決的方法是設置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

  (2)過程:明太祖時備皇帝顧問;成祖時開始參與機務,但不能專制諸司;世宗后,權高于六部。

  附: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探索攻關三: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材料一 (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二 至嘉靖以后,嚴嵩等怙寵行私,上竊朝廷之權,下侵六曹之職,怨毒盈于天下,而禍敗隨之。蓋閣臣之外重勢而蒙惡聲至此而極。

  ——葉向高《綸扉奏稿》卷十《乞休第十一疏》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并簡要評述之。

  (2)有人認為嚴嵩、張居正等專權說明當時君主專制制度已經嚴重削弱,結合材料一、二,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1)丞相制度建立于秦,到明太祖時廢除。丞相是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的長官,皇帝助手,參與國家大事決策,對皇權具有制約作用,其地位十分鞏固。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明代的首輔即使是變相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2)這種觀點不對。嚴嵩、張居正等專權是倚仗皇帝的寵信,沒有皇帝的寵信,也就沒有他們的專權。這說明權臣專權恰恰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探索攻關四:明朝的內閣制與西方的內閣制度有什么不同?

  西方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西方內閣作為政府機構始于英國。內閣首相通常由在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國家元首對內對外名義上代表國家,但并無實際行政權力,由內閣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全權負責。首相(或總理)是內閣政府首腦,主持內閣會議,總攬政務,擁有任免內閣成員和所有政府高級官員的權力,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重大方針政策。

  明朝內閣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定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由此可見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而西方內閣是民主的象征,它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

  探索攻關五:認識軍機處

  材料一 國初定制,設議政王大臣數員,皆以滿臣充之。凡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發者,皆交議政大臣會議。……雍正中設立軍機處,議政之權遂微。……乾隆壬子(1792年),純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梿《嘯亭雜錄》卷4《議政大臣》

  材料二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也。

  ——《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指出議政王大臣會議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機構?它與皇權的關系如何?

  (2)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認為“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是指的是哪一機構?它是它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機構?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簡要分析其影響。

  〖參考答案〗(1)機構:清初滿洲親貴大臣商議、決定軍國大事的中央議策機關。關系: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很大,使皇權受到制約。

  (2)機構:軍機處;性質: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常設核心機構;區別:它沒有議政王大臣會議那樣的決定權。影響:軍機處設立后,逐漸取代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但軍機大臣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完全扣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皇權發展到最高峰。

  【本課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以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兩漢時期是得到了鞏固,隋唐時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斷的加強,到元朝得到了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在不斷的改革中央的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宰相的權利,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斷的改革地方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那么我們說這種制度是與當時社會的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它對當時社會也起過一些積極的作用。表現在政治上,這種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各民族之間在不斷的交流、融合,版圖也在不斷的擴大,而專制主義也在不斷的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的。在經濟上,這種制度創造了一種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它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如秦朝修筑的靈渠,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當時都是要由國家統一組織才能完成的。除了這些之外,在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這種制度對于糾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辦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從封建王朝的更迭來看,一個新建立起來的統治者往往會吸取前朝的弊端,勵精圖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會出現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說這種制度還是與統治者個人的素質、能力都有很大關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統治之下,這種制度就會隨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會晚期,消極的一面則占據主導的地位。此時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從而埋下日后被動挨打的禍根。

  【智能訓練】

  1.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封建國家都進行了加強君主專制的改革措施。如東方有康熙大帝,西方有路易“太陽王”,他們都使中、法兩國進入到封建的鼎盛時代。但改革卻在中國和歐洲產生了不同影響。這是為什么?通過網絡或有關論著,查找有關資料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啟示:17、18世紀的中國在政治上空前強化君主專制,在經濟上重農抑商,在外交上閉關鎖國,影響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文化上文字獄,禁錮了文化。

  17、18世紀的歐洲在政治上加強君主專制來反對羅馬教廷的控制,卻實行君主開明專制;在經濟上實行重商主義;在外交上鼓勵對外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文化上,啟蒙思想蓬勃發展。

  【教學后記】

  1.高一學生在初中學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時已經接觸過“內閣”“軍機處”等概念,也知道這些機構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到達頂峰階段。但對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強化后對整個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還不是很清楚。

  2.高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特別是古代史知識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前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補充或擴充與教材有關的歷史知識。

  3.由于各班授課學生素質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課堂成敗的關鍵,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低效率的課堂。

  4.由于平時只顧歷史興趣的培養,所以對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和探索方面還顯得不太夠。對新課標的實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有時感覺又有點無從下手,因此懇請同行多指導。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篇4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見教參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導入新課: 以胡惟庸案、和珅(曾任軍機大臣)導入。

  講授新課: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 宰相制度的廢除:

  (1)  自閱課本,考慮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明朝廢除宰相之后,由于政務繁多,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來形成了什么制度?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進行下一問題的學習。

  2、 內閣的出現:

  明代內閣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其演變過程如何?其性質和影響各是什么?

  (由學生梳理課本后,完成下表的填寫。)

  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性質

  影響

  明太祖時期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地位逐漸上升

  明宣宗以后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核心突破:

  1、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明代的首輔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2、 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從性質、產生、權力、地位四方面比較)

  明朝的內閣是封建性質的,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首輔由皇帝任命,其權力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皇帝隨時可以撤換。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由議會選舉產生,首相擁有行政大權,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閣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

  教師點出:明代君主專制強化的措施:(1)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設內閣。

  (2)地方: 廢行省,設三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 屬中央部門。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

  二、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1、軍機處的設立:

  自閱課本,思考軍機處設立的背景、職能、影響各是什么?

  教師點出:

  軍機處設立的意義:(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2)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思考: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與此相反,西方國家的狀況如何呢?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西方世界已經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開始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從而使中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

  小結:

  1. 從漢至元,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始終隱含著哪兩對基本矛盾?其發展趨勢是什么?

  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趨勢: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2、 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以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兩漢時期是得到了鞏固,隋唐時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斷的加強,到元朝得到了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在不斷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宰相的權利,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斷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3、 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由學生完成)

  鞏固拓展:

  一、選擇題:

  1、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是 ( )

  a.軍機處的設置        b.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

  c.八股取士的實施      d.嚴酷的文字獄

  2、從明初廢除丞相到清初增設軍機處,這一變化表明 ( )

  a.皇權日益加強    b.皇權、相權矛盾日益加劇

  c.皇權代替相權    d.皇權與相權協調

  3、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階級矛盾                    b.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c.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斗爭激烈      d.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4、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        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5、我國封建社會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決定因素是 ( )

  a.統治階級的權欲            b.地主階級的要求

  c.封建小農經濟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啟示

  6、“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這說明軍機處設置的最初目的是( )

  a.適應軍事需要    b.加強中央集權    c.加強皇權    d.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7、清朝軍機大臣的基本職責是 ( )

  a.決定軍國大事            b.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c.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      d.筆錄傳達皇帝的旨意

  8、中國古代君臣關系經歷了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講話是坐著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講話是站著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講話是跪著的。這種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

  a.封建君臣關系日趨不平等        b.封建君臣關系逐漸疏遠

  c.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      d.封建君主越來越不開明

  二、材料解析題

  9、材料一: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材料二: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祖訓首章》

  請回答: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說你的理由。

  10.閱讀下列材料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也。

  --《清史稿 軍機大臣年表序》

  請回答

  材料中所說的“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指的是哪一機構?其設立的實質是什么?試說明原因。

  軍機處;實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皇權發展到最高峰。

  原因:軍機處設立后,逐漸取代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但軍機大臣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完全扣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篇5

  【課程標準】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到這是中國專制時代晚期政治形態的新變化。

  2. 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3. 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1.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2. 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材分析】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雍正設軍機處,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了頂峰,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教學方式】

  1. 依據課程標準,依托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合。

  2. 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閱讀為主。

  3. 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資料,材料可以包括史實資料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 導入   展示材料: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朱元璋

  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

  ——清朝一位軍機大臣

   講授新課

  一、 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

  1、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四處征戰。隨著時間的推移,胡惟庸的官越做越大,最后官至右丞相。隨著權勢的不多擴大,日益囂張跋扈,擅自決定官員的升降,而且呈給皇帝的奏章要經過他的審查,凡對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等人處死。

  材料二: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材料三: 廢除宰相制度xx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總結道:“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宰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學生:依據材料回答

  師:在地方,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與提刑按察司,分管一省的行政,軍政與司法監察,其長官分別為布政使,都指揮使與按察使。三司分別隸屬于中央有關部門,這樣,地方的權利就集中到了中央。統領中央各部的宰相,職權也隨之擴大。因此,在中央,朱元璋也必須削弱宰相的權利。洪武十三年(1380年),爆發了“胡惟庸案”,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處死。明太祖借此殺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亭等,株連三萬余人。從此,中書省和丞相廢而不設,將相權分與六部,并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自此,秦漢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徹底廢除了,全國軍政大權由皇帝一個人獨裁。

  (一)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

  1、原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驕橫跋扈,擅權專恣

  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2、措施:1368年,廢丞相,權分六部,直屬皇帝。

  3、作用: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師:任何事都是存在著兩個方面,廢除宰相制度也是如此。同學們可以現在閱讀以下第16頁“資料回放”,從這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丞相制度的廢除可以集權于皇帝,維護皇權,避免丞相權勢過重,導致政局動蕩。但廢除丞相后,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會造成怎樣的弊端呢?

  學生:回答

  (二)內閣制度的形成

  1、原因:

  展示材料:

  據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內外諸司奏事札達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論思不可無人”。

  師:我們都知道丞相有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管行政的積極作用,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是在于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之間的矛盾。但廢除宰相制度以后,期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會造成怎樣的弊端呢?請同學們閱讀以下第17頁“學思之窗”的內容。在廢除宰相以后,所有國家大事都是由明太祖一個人處理。在當時,明太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政事400多件。而且從“學思之窗”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由于過分集權于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監亂政,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更加嚴重。

  (二)內閣制度的形成

  1、原因:廢除宰相后皇帝工作量加大,希望有人分擔。

  師:宰相廢除之后,全國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他沒有那么多的精力處理這么多的國家大事。于是,在明朝就建立起了內閣制。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內閣制的發展與演變的過程。

  2、形成發展的歷程

  時期 名稱 職權

  明太祖時期   

  明成祖時期   

  明宣宗以后   

  師:明太祖最初設置四輔官進行輔佐,他們來自于民間,樸實醇厚,沒有政治背景。但他們缺乏政治經驗,無法起到作用。于是明太祖下令廢除四輔官的建制,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但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選撥翰林院官員做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參與軍國大事的討論,并且明成祖征求他們的意見,有意識地吸收他們參與討論國家機密,內閣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屬官與衙署。

  明宣宗以后,內閣政治地位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掌握了“票擬”之權。(所謂“票擬”,是說對于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奏章,在送給皇帝批示之前,由閣臣替皇帝指出處理意見,用小票墨筆書寫,帖在各個奏章上面,稱為“票擬”,然后呈給皇帝申定,再由太監用朱筆抄寫,交付實行,稱為“批紅”。

  明神宗時,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權勢顯赫,削弱六部職權,使內閣首輔權壓群臣。張居正任職期間,也有很大的作用。

  展示材料

  (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史學家錢穆《國史大綱》

  3、特點:非法定機構;沒有決策權

  探究:宰相制與內閣制比較

  宰相制 內閣制

  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   

  職權   

  對皇權作用   

  師:雖然明朝加強君主專制,但最后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所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時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吧,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來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一步達到頂峰的?我們下堂課繼續講授。

  二、清朝:君主專制的巔峰時代——軍機處

  師:清初,仿照明朝的制度,設內閣,置六部。奏章票擬,由內閣負責。但在當時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它又稱“國議”,1637年創建,1792年廢除。努爾哈赤在建后金之初,軍國大事都由宗室貴族共同商議,帶有貴族軍事民族色彩。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后,八旗旗主全部封王,每次召開會議,他們都會參加。在這個會議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個旗主共同商議決定的,皇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這里我們要提到滿清在入住中原以后,政治制度帶有奴隸制和早期封建制的貴族軍事色彩,即君臣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事實上最高的權力機構,權架于六部和內閣之上,對皇權構成了威脅。不符合中央集權制的發展趨勢。

  師:康熙帝親政后,在1677年設南書房,由皇帝親自挑選某些經過精審確定的親信文人入南書房辦事,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機要秘書班子,許多重大政務已不再交付給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改由南書房傳諭或起草,甚至收納來自各地的密奏小折,這樣做的目的正是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權。這樣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牽制,加強了皇權。

  師:請大家閱讀以下的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直(連日值班)者多慮漏泄軍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值)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

  思考:清朝設立軍機處的原因是什么?

  師:從以上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軍機處設立的原因是用兵西北,防止軍事機密的泄露而設置。請同學們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二: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旨,天子無日不與(軍機)大臣相見,……即承旨諸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軍機處的職能是什么?

  師: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各種詔令由軍機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

  師:因此,軍機處的設置,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而且全國的軍政大權集中于皇帝手中,“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軍機處最大的特點可歸為:簡,即人員機構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速,即辦事效率高,有旨隨時承辦,且當日事當日畢;密,即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自入內。

  五、小結

  六、 課堂練習

  1、明太祖廢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強專制皇權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擴大后,宰相已經形同虛設  

  c. 丞相胡惟庸陰謀篡權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樹立“勤政”的形象

  2、(•重慶)廢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

  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間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 三司                    b. 樞密院     

  c. 內閣                    d. 軍機處

  3、清朝軍機處的設置,加強了皇權,其表現有

  ①皇帝的諭旨可以迅速傳達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

  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軍機大臣掌握了國家最高決策權     

  ④避免了皇帝決策的失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4、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消極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階級矛盾     b. 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c. 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斗爭激烈

  d.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抗日戰爭(精選13篇)

    課標要求: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復習內容: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日軍的滔天罪行、抗戰的勝利復習重點:全民族抗戰、抗戰的...

  •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精選6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荷蘭的殖民擴張情況,了解新航路的開辟對荷蘭資本主義發展的積極影響。(2)掌握英國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過程,理解英國的殖民擴張與其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精選7篇)

    第13課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掌握經濟特區的概念、設立及意義,理解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認可、支持“對外開放”這項基本國策;(2)掌握沿海經濟開放地帶的形成和浦東開發的目的及影響,理解浦東成為中國90...

  •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通用11篇)

    【三維目標】目 標內 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東歐劇變東歐劇變的實質及概況;東歐劇變的原因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通用9篇)

    教學目標1.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產生的年代和發布;中國早期著名的資本主義企業;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中國無產階級誕生的年代、發布和來源;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和早期斗爭2.⑴通過學習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使學生理解中國民族資...

  • 宋明理學教案(精選5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列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過程與方法: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精選17篇)

    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1.背景(1)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2)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宗法制、分封制破壞,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

  • 文藝復興巨匠的人文風采(精選6篇)

    【課標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學習目標】1.熟悉文藝復興時期文化巨匠的主要成就及藝術風格,記憶人文主義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名稱,理解人文主義思...

  •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精選2篇)

    第12課 破解生命起源之謎學案導學【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識點:基督教的神創說: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施萊登、施旺提出和確立細胞和細胞學說,拉馬克的進化論觀點;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在线国产精品一区 | 欧美综合视频 | av热久久| 日韩亚洲欧美精品综合精品 | 一级视频在线观看2 |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百度 | 亚洲熟妇丰满大屁股熟妇 | 无码A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观看av | 在线观看av黄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竹霞 |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麻豆 | 亚洲欧美VR色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 嫩模被啪的呻吟不断 | 另类小说一区 | 99九九精品 | 精品无人区一线二线三线区别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 美女国产精品 | 国产日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国偷av久久久久久 | 69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动漫 | 99国产亚洲 | 99久久精品69堂 |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 免费国产高清 | 久久国产片 | 欧美成人区| 欧美又黄又嫩大片a级 | 久久久久中精品中文字幕19 |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出差少妇被按摩师玩弄了 | 国产影视av| 男人操女人的免费视频 | 午夜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丁香五月天一二三四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爽人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