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開創外交新局面(精選10篇)

開創外交新局面

發布時間:2023-01-03

開創外交新局面(精選10篇)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1

  課程標準: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正取良好的國家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原因、經過和影響;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原因、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中美建交公報》的發表。中日關系改善的背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材料與照片再現歷史場景,進行歷史回顧。從國家利益與全球戰略考慮外交政策,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與學生一起探究中美關系正常化與中日建交對中國和世界以及國際關系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中美、中日關系的發展與改善的國際與國內背景,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新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而產生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及影響。2.難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中國開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主要的角色,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外交成就。那么新中國進入20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在外交領域以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呢?八十和九十年代,我們的外交政策又有了哪些新的變化?今天我們學習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

  本課學習由四個模塊組成,其中課堂評價部分,仍然和平時一樣,由四人學習小組的組長負責按照上課發言次數記錄成績,課后交給課代表統計。四個模塊中最重要的是學習內容,新課知識部分。本課我們要學習兩個內容:一,70年代我國外交成就;二,80、90年代至今(也就是新時期)我國的外交成就。

  (二)講授新課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播放視頻資料

  研習:

  視頻資料反映的歷史史實是(                 ),這一史實是(    )年,在聯合國(  )屆大會上,通過了(   )、(   )等23國的提案,得以實現的。其中支持的票主要是(     )國家,而最大的阻力是(   )。

  下面我們帶著這樣三個問題一起研習課本,把相應的內容劃下來。

  1、為什么用“恢復”而不用“加入”?(背景)

  新中國建立后,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國臺灣蔣介石集團所占據。

  2、中國為什么能夠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原因)

  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支持

  3、這樣的結果對中國意味著什么?(意義)

  是中國外交上的重大勝利,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播放視頻資料。

  研習:

  (1)中美關系在70年代經歷了哪些重要階段?

  1、美中乒乓外交

  2、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3、1972年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簽訂,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美,促成兩國關系發展

  (2)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

  二戰以后,世界分成兩極格局,形成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到了7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由于美國經濟增長趨于緩慢,又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受到動搖,在美蘇爭霸中不得不由攻勢轉為守勢,而美國也看到中國力量的加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所以決定調整他的全球戰略,希望從根本上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從中國方面去看:第一、當時蘇聯在中蘇邊界爭議地區不斷集結軍隊,心懷叵測,中蘇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中國越來越把蘇聯看作是對中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者。為此,中國希望尋求一個協同抵制蘇聯壓力及其在全球擴張的力量。第二祖國寶島臺還孤懸海外,統一中國臺灣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夙愿,適時改善同美國的關系,有助于實現和平解決中國臺灣問題。所以決定改善中美關系。

  (3)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我們來看下面三則材料:(讀)

  請大家概括分別產生了哪些影響?

  剛才的研習,我們看到中美關系的緩和對中國、對美國雙方都是有利的。正如古語曰:和則兩利。

  拓展1:目前兩國關系如何呢?

  概括同學們的發言,中美雙方目前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矛盾和摩擦的一面,具體體現在這樣的幾個方面。影響雙方關系最大的障礙是什么問題。是中國臺灣問題。

  對于中國臺灣問題,早在《中美建交公報》中,中國政府就表明了基本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也接受了關于中國臺灣問題的三原則:斷交、撤軍、廢約。只有遵守《中美聯合公報》和《中美建交公報》的基本原則,兩國關系才能平穩、健康發展。

  拓展2:練習——為照片寫說明

  拓展3:建國后中美關系總結

  中美關系的改善是70年代中國外交形勢轉變的關鍵,由此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二戰后,政治上緊跟美國的日本,受到中美關系改善的極大沖擊,1972年,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中日邦交正常化協定,揭開了中日關系的新篇章。1973年中日建交。由于時間有限,關于中日關系的情況,留給同學們課后探究。

  概括而言,70年代我國外交的特點,是中美中日關系緩和了,我們和美日站在了一條線。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下面我們學習本課的第二大塊內容,新時期我國的外交成就。(同學們閱讀課文)

  進入80年代,我們首先確立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經濟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平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只有發展了經濟,力量增強了,才能真正維護和平。發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證。所以我們確立了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目標。在此目標之下,我們作了這樣三方面的工作:

  1、  積極參加聯合國的重大活動,維護世界和平

  2、  積極參加地區性組織的重大活動,加強經濟合作與交流。如apec組織

  3、  積極參加地區性組織的重大活動,加強睦鄰友好與經濟合作。如上海合作組織。

  請同學們看這樣一幅圖片:(簡介)

  這三張圖片上,中國領導人和世界各國領導人的人緊握在一起,體現了21世紀我國的一種保和平、求發展的全方位外交策略。

  復習本單元的知識結構(略)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2

  【課標要求】

  1、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2、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3、 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理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用歷史照片和當時的新聞報道,客觀地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歷史回顧和感受正在發生的外交活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使學生認識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難點: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三、教學內容安排(1課時)

  第一目“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教學要點:①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②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③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

  第二目“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教學要點:①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②中美關系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③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系正常化;④中美和中日關系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第三目“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教學要點:①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②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③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教材引言圖片,激發形式興趣。

  2、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被長期剝奪。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是中國和在這個問題上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經過長期斗爭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也是美國企圖在國際社會孤立、排斥中國的錯誤政策的失敗。

  3、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中美關系的改善是70年代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從美國一方來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此外,美國已感到蘇聯的強大競爭,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從中國一方來講,改善中美關系意在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牽制和對付來自于蘇聯的威脅;有利于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

  中日關系的發展和國際上出現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外交上長期緊跟美國的日本,受到中美關系改善的極大沖擊,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田中訪華和中日邦交協定的簽訂,揭開了中日關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日關系的發展在國際上帶來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樣,終于打破了從50年代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4、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我國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調整。我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5、歸納與認識

  ⑴美蘇兩極格局中的大國的對華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爭霸中,對華政策通常是建立在利用中國的基礎上,反復較多。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蘇美爭霸格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封鎖中國,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不成后,撤走專家和挑起邊境糾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中是蘇聯攻勢美國守勢時期,蘇聯加強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美國則改善對華關系后與中國建交;80年代美國對蘇強硬,蘇聯全面收縮后,蘇聯同中國關系正常化,美國則采取不利于中美兩國關系的錯誤作法,在中國臺灣等問題上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由此對華政策可見,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

  ⑵近xx年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攻擊最厲害的時期。自1990年到1997年,美國幾乎每年都要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策動攻擊中國人權的反華提案,但是每次都被中國挫敗。可見①戰后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每次對華政策調整都是由于本國政治經濟強弱變化和國際地位的變化,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和東歐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結束;社會主義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數發達國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權”問題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要挾,作為經濟合作的前提;就實質而言,西方國家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在國際上的稱霸目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做法,每次都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都遭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反對,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維護國家主權,決不允許別國以任何借口干預我國內政,因此我們堅決反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違反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違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違反了聯合國的憲章和宗旨,因此必然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反對。這說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不得人心的,是一定要失敗的。

  五、教學資源建議

  陳敦德:《毛澤東、尼克松在1972》

  陳宏等:《新中國外交》

  六、學習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課堂效果。

  2、思維拓展:近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3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課程標準】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重點難點】

  重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難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原因。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3、結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理解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和內容。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理解它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維護世界和平的影響。探究中國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與中國新時期全方位外交之間的聯系。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三、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2、在師生對話中,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理解歷史事件的實質。由歷史材料和圖片引出歷史問題,提醒學生注意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角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知識梳理】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美國的抵制政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國臺灣的國民黨集團所非法占據;

  (2)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3)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

  (4)1971年,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方案遭到中國的斷然拒絕。

  2、恢復: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將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突出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歷史潮流,極大地增強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的力量。

  二、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關系正常化:

  1)背景:

  (1)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新中國實行敵視政策,雙方處于對立狀態;

  (2)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中美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共同要求。①美國的霸權地位面臨著蘇聯的嚴峻挑戰,長期敵視中國的政策也難以繼續下去;

  ②中蘇兩國關系不斷惡化,蘇聯構成對中國安全的直接威脅。

  2)過程:

  (1)試探之旅-- “乒乓外交”:“小球推動大球”。

  (2)旋風之旅-- 基辛格秘密訪華

  (3)破冰之旅—尼克松訪華;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系的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4)建交:1979年,中美發布建交聯合公報

  2、中日關系正常化:

  (1)中日關系改善的原因

  ①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②日本許多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兩國民間交流日益加強,日本國內要求中日建交的呼聲高漲。

  ③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

  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澤東主席會見應周恩來邀請來訪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田中訪華期間,兩國政府首腦簽署了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

  3、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1)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

  (2)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3)促進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1)原因:

  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使國家的安全戰略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進行和平建設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國家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這需要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

  ②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③鄧小平對戰爭與和平問題做出的科學論斷,成為新時期中國制定對外方針的出發點。                 

  2、目標: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新時期外交成就

  (1)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加了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

  (2)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與會成員形成了“上海共識”。

  (3)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xx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性質: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

  意義: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并發揮了主導作用。

  【鞏固練習】

  1.半個世紀以來,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而且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這五項原則出自

  a.新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交往中          b.日內瓦國際會議上 

  c.新中國與周邊國家建交過程之中       d.萬隆會議上

  解析:c新中國為了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1953年12月,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項正確。

  2.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存在”體現的是(    )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                 d.獨立自主和不結盟

  解析:a “另起爐灶”是指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

  3. “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締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這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被稱為   

  a,“另起爐灶”     b.“打掃于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析:b后兩者指的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外交關系,對舊中國同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和協定重 新審查處理,將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勢力、特權和影響逐步肅清,然后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修改,或重訂。”體現此規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邊倒    b.另起爐灶        c.不結盟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析:b 本題可用排除法。a項是指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包圍封鎖,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b項指廢除國民政府時期的舊外交政策;c項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外交政策;d項提出于1953年,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5. “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侵略和干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侵略干涉內政的恐懼將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文中的“原則”應是

  a.“一邊倒,,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不結盟原則    d.“另起爐灶”

  解析:b 材料的意思是:反對侵略和干涉內政,主張和平相處。故b項正確。

  6.在紀念萬隆會議召開50周年的大會上,時任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說:“中國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做亞非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或威脅任何國家,只會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對這段話理解不正確的是:

  a.中國永遠不會成為對世界有威脅的國家      

  b.中國與亞非國家沒有利益的分歧

  c.中國的發展可以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的貢獻     

  d.中國已經、并將永遠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

  解析:b 中國與亞非國家存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中國與亞非國家應該求同存異。

  7.《共同綱領》第二十五條:“對于國民政府與外國所訂立的各項條款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這一規定實際上體現的外交政策是

  a.“一邊倒”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另起爐灶”           d.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解析:c “另起爐灶”,就是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題中意思就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關系。

  8. 1954年4月29日,法國《解放報》發表文章指出:“亞洲的重要力量全部顯示出來了。”文章所評述的事件及其重要成果是

  a.不結盟運動——第三世界國家聯合反對霸權主義

  b.日內瓦會議——達成了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決議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成為解決國際問題的基本準則

  d.亞非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會議圓滿成功

  解析:b 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中國代表亞洲的力量,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促成了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解決。a1964;c1953;d1955。

  9. (濰坊質檢)右圖為1951年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來的照片。標題是:共產主義分子周恩來。下面的小字是:美國的敵人也是中國的敵人。美國說周恩來是“美國的敵人也是中國的敵人”的主要原因是

  a.美國不承認新中國,繼續支持國民黨政權

  b.中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c.美蘇“冷戰”開始,兩極格局形成             

  d.《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

  解析:a 美國從爭奪世界霸權的角度出發,社會主義中國是美國稱霸的障礙,而國民黨政府在解放戰爭后被迫退居中國臺灣,美國是其支持者,從國共兩黨爭奪在中國的統治權的角度出發,國共兩黨是敵對的,所以美國說周恩來是“美國的敵人也是中國的敵人”。

  10. xx年是共和國總理周恩來誕辰110周年。在紀念座談會上,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豐富多彩的外交實踐、獨具一格的外交藝術和外交風格,在國際社會為黨和國家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下列各項不屬于周恩來外交思想或外交實踐的是

  a、提山“一邊倒”外交方針 b、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

  c、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1955年出席萬隆會議

  解析:a “一邊倒”是毛澤東提出的。

  11. xx年6月25日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建55周年,55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國領導人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雙邊關系。其中“三國”除中國、緬甸外,還有

  a.越南       b. 朝鮮       c.  印度    d. 老撾

  解析:c 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在中印、中緬聯合聲明中,確認并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2.孔子曾提出過“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運用這種思想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內瓦會議的圓滿成功    b.美蘇爭霸局面的出現

  c.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      d.協約同集團的成立

  解析:c 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針對美國等國家極力挑撥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關系,人為地制造對中國的恐懼和疑慮的行為,提出“求同存異”的思想,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它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

  13.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理解正確的是

  ①尊重各國對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選擇  ②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主權一律平等  ③各國共同建立“大家庭”式的關系    ④不用戰爭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爭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大家庭”式的關系,是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關系的形象稱呼,社會主義陣營屬于結盟性質的聯合,不符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原則,故排除③。

  14.你見過國書什么樣嗎?國書是一國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時,由國家元首致接受國元首的正式文書。右圖是新中國第—號國書(由毛澤東、周恩來親自簽發)的局部,該國書的接受國應是

  a.朝鮮    b.蘇聯    c.印度       d.日本

  解析:b  解題關鍵在于緊扣題干時間“新中國第—號國書”,第一個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是蘇聯,故b項正確。

  15. 1949年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我們對外交問題有一個基本立場,即中華民族獨立的立場,對于美國帝國主義我們一定要采取嚴肅的態度,使他們了解中國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對蘇聯及各人民民主國家,我們不能有所依賴。這表明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是

  a.“不結盟”政策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獨立自主    d.求同存異

  解析:c結合1949年我國的外交方針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是1954年提出的,求同存異是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不結盟”政策四行使其我國外交的一項重要方針。

  16.一次會議后,一位美國記者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該會議是

  a.1950年中蘇會談                        b.1954年日內瓦會議

  c.1955年萬隆會議                        d.1971年聯合國大會

  解析:c 在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形勢下,1955年亞非29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會上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面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及與會國家間的矛盾和分歧,周恩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改變了會議的航向”,促進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17. “最近中國和印度曾經達成一項協議。在這一協議中,他們規定了指導兩國之間關系某些原則。”這個由周總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則”是指 

  a.一邊倒的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不結盟的原則  d.“求同存異”方針

  解析: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印關系識記和掌握。在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中有關兩國直接達成協議的在本題四個選項中只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符合要求,故選b。

  19.(14分)xx年11月8日,國務院總理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發表講話時說,“……我們應繼續本著平等互利、注重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推動中非經貿關系向更大規模、更寬領域和更高水平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最近中國和印度曾經達成一項協議。在這一協議中,它們規定了指導兩國之間關系的某些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材料二 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和干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侵略干涉內政的恐懼將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 在我們之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的痛苦。……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       ——《國際關系資料選編》(1945~1980年)

  回答:

  (1)材料一、二中所說的“某些原則”、“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請說出具體內容。(3分)

  (2)依據材料二,概述“這些原則”所要解決的問題,又是針對什么現象提出的?(3分)

  (3)材料三是誰在何時何地何會議上的發言,他闡明了什么方針?(5分)

  (4)材料二與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說出你的理由。(3分)

  解析:第(1)問,仔細閱讀兩則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處”等關鍵詞,不難發現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具體內容是要求熟記的內容。第(2)問,根據材料二“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它解決的是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相處問題,針對的是當時的“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第(3)問,材料三中“在我們之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可見是“求同存異”方針,這是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的亞非會議上提出來的。第(4)問,材料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材料三“求同存異”當然不矛盾,因為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靈活運用。

  答案:(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原則。(2分,錯一處扣1分)

  (2)解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問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3分)

  (3)周恩來、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求同存異”(5分)

  (4)否。(1分)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是“求同存異”方針的基礎。“求同存異”是具體靈活地貫徹此原則。(2分)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4

  【課標要求】

  1、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2、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3、 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

  理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用歷史照片和當時的新聞報道,客觀地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進行歷史回顧和感受正在發生的外交活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使學生認識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難點: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三、教學內容安排(1課時)

  第一目“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教學要點:①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②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國的合法席位;③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

  第二目“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教學要點:①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②中美關系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③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系正常化;④中美和中日關系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第三目“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教學要點:①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②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③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導入設計

  教材引言圖片,激發形式興趣。

  2、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由于美國的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被長期剝奪。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是中國和在這個問題上主持正義的其他國家經過長期斗爭而取得的巨大勝利,也是美國企圖在國際社會孤立、排斥中國的錯誤政策的失敗。

  3、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中美關系的改善是70年代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從美國一方來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此外,美國已感到蘇聯的強大競爭,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從中國一方來講,改善中美關系意在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牽制和對付來自于蘇聯的威脅;有利于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

  中日關系的發展和國際上出現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外交上長期緊跟美國的日本,受到中美關系改善的極大沖擊,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種背景下田中訪華和中日邦交協定的簽訂,揭開了中日關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日關系的發展在國際上帶來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樣,終于打破了從50年代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4、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國際形勢的發展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我國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調整。我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5、歸納與認識

  ⑴美蘇兩極格局中的大國的對華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爭霸中,對華政策通常是建立在利用中國的基礎上,反復較多。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蘇美爭霸格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封鎖中國,蘇聯企圖控制中國不成后,撤走專家和挑起邊境糾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中是蘇聯攻勢美國守勢時期,蘇聯加強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美國則改善對華關系后與中國建交;80年代美國對蘇強硬,蘇聯全面收縮后,蘇聯同中國關系正常化,美國則采取不利于中美兩國關系的錯誤作法,在中國臺灣等問題上違反中美建交公報。由此對華政策可見,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

  ⑵近xx年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狀況攻擊最厲害的時期。自1990年到1997年,美國幾乎每年都要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策動攻擊中國人權的反華提案,但是每次都被中國挫敗。可見①戰后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每次對華政策調整都是由于本國政治經濟強弱變化和國際地位的變化,都是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和東歐解體,美國成為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結束;社會主義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數發達國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權”問題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要挾,作為經濟合作的前提;就實質而言,西方國家還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在國際上的稱霸目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做法,每次都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都遭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反對,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是因為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維護國家主權,決不允許別國以任何借口干預我國內政,因此我們堅決反對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內政的干涉,違反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違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違反了聯合國的憲章和宗旨,因此必然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反對。這說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不得人心的,是一定要失敗的。

  五、教學資源建議

  陳敦德:《毛澤東、尼克松在1972》

  陳宏等:《新中國外交》

  六、學習評價建議

  1、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課堂效果。

  2、思維拓展:近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5

  教學目的: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簡述70年代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以及基本史實

  2.探討取得外交成就產生的重大影響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國內外背景和時政熱點,用發展的觀點,分析把握70年代以來我國外交政策的幾次重大調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引導學生從70年代中美關系逐步緩和的史實,學會從復雜事物中尋找突破口;

  3.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分析中美關系的緩和直接推動中日關系的改善

  4.認識領導人的外交思想、外交實踐和外交智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增強民族自豪感

  2.感受大國博弈的智慧和風采,認識外交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獲得人生啟迪

  3.通過了解外交政策的調整,培養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通過感受國家關系的曲折發展特點,形成大局觀念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并學會看主流的科學方法

  重點難點:

  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為主、問題探究、自由討論、分析講述等

  教學過程:

  導入:

  幻燈片展示三張圖片:

  喬冠華的開懷大笑、跨越太平洋的歷史性握手、毛澤東會見田中角榮

  要求學生觀察圖片。通過圖片,引起學生探究歷史真相的興趣。

  問:圖片反映70年代中國外交的哪三件大事?

  學生回答——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展示知識結構即外交新局面的表現

  總結提問:大家知道,我國現在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美、中日關系是我國對外關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是,你知道中國是如何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嗎?你知道中美、中日是怎樣確立外交關系的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樣的調整?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呢?從而導入新課。

  新授:接下來,依次學習: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一、 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這一內容從國內外背景、恢復情況、恢復原因、恢復影響四方面解讀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幻燈片出示三個問題:

  1.為什么使用“恢復”而不是用“加入”之類的提法?

  2.建國初到70年代以前為什么一直沒有恢復?

  3.到20世紀70年代,又為什么能夠恢復?

  前兩個問題學生看書后不難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予以明確,強調未恢復的最大阻力是來自美國的抵制中國的政策;同時強調美國和日本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案”的實質是搞“兩個中國”,并由此延伸到當今中國臺灣當局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實質。

  第三個問題補充兩則材料——歷屆聯大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票數增加表、反映中國綜合國力大大提高的4張圖片,引導學生從中國、發展中國家、美國三個角度分析,歸納

  教師總結幻燈片展示:

  至于恢復的具體情況由學生閱讀教材感知。教師創設歷史情境(如喬外長的

  大笑、教材開始的背景資料),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復興的必勝信

  念!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產生什么影響呢?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從對中

  國、國際社會、美國三方面引導分析。

  過渡: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表明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破產,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政策,這為中美關系的改善創造了條件。中美關系是如何改善的呢?由此過渡到——

  二、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問:中美關系經歷怎樣的過程呢?

  1、中美關系從緊張敵對到緩和

  問:①請描述美國從50年代到70年代對華政策的變化情況

  ②50~60年代美國敵視中國有何表現?

  ③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關系為什么會出現緩和局面?

  2、緩和的原因:

  學生閱讀教材并回答,教師補充五個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從中國、美國兩個方面

  分析中美關系出現緩和局面的原因,讓學生明確改善中美關系是兩國的共同要求,理解外交政策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總體歸納,幻燈片展示。

  過渡:既然改善中美關系是兩國的共同要求,那么中美關系是如何一步步緩和并最終實現正常化的呢

  3、緩和正常化的過程:

  補充一些相關材料讓學生閱讀,閱讀中感悟領導人身上表現出的政治敏感性和外交智慧。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再現尼克松與周恩來歷史性握手的歷史情境,感受大國博弈的智慧和風采。并突出尼克松訪華與《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及其對中美關系的重大影響,并據此提問:為什么說公報發表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而不是說完全正常化的標志?由此延伸出中美的建交以及中美關系的焦點問題——中國臺灣問題,進而延伸到祖國和平統一問題,讓學生增強現實感和歷史使命感。并由此感悟中美關系發展的曲折性,為全面看待中美關系作鋪墊。最后,就中美關系要求學生課外進行探究——你如何看中美關系?你對中美關系有何展望?

  總結過渡: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關系的發展。

  4、中日關系正常化

  從中日關系改善的原因、過程、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歷史問題三方面解讀

  原因方面強調中美關系改善的促進作用

  同時提醒學生課外探究——日本為何會先于美國與中國建交?

  過程方面補充田中訪華對歷史問題表態的一些細節

  為第三個方面問題作必要的鋪墊

  就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提問,由學生自由討論并布置在課外進行探究

  你認為日本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刻的反省了嗎?

  為什么?

  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對兩國關系有何影響?

  你如何看中日關系的發展?

  總結提問:70年代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有何影響呢?

  5、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展示各國與中國建交熱潮圖表,從對中國外交事業、國際關系兩方面引導分析

  總結過渡:以上,我們學習了70年代我國外交的重大成就,70年代是我國外交事業取得重大突破的時期。突破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開創了外交的嶄新局面。

  三、 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為什么要調整?

  1、調整依據:

  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

  國際: 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國內: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

  基本國策,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國力變化

  2、目標:

  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新時期外交成就

  ①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閱讀“歷史縱橫”)

  解釋開展多邊外交及其原因   學生閱讀并列舉,教師展示一些表現(三中學子圖片)

  ②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學生閱讀并列舉一些表現

  ③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學生閱讀并列舉一些表現

  引導學生思考意義: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巨大成就的取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有重大意義。

  課堂總結:以圖表方式回顧現代中國50多年來對外關系的發展歷程,突出不同時期的國際局勢、外交策略方針、外交成就。學生觀察圖表總結規律:

  1.外交是國家政治活動的延續,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2.一個國家的對外關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動、外交地位和外

  交成果等內容

  3.我國的基本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體現

  4.我國開展外交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為建設社會主義

  服務

  5.不同時期,我國的外交策略進行了調整,調整的依據是國內外形勢的變化

  6.國家間之所以出現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主要是由各國國家利益

  和國家力量決定的。。。。。。

  課堂鞏固:選擇題7道,對各重點進行考察鞏固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6

  第24課

  三維目標

  目  標

  內   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聯合國第26屆聯大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通過學習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對中國和世界國際關系的影響。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分析圖表

  問題探究

  情境再現

  歷史比較

  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基本準則。通過對本節課三個主要事件的講述,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中美建交公報》的發表。

  中日關系

  的改善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訪華;《中日聯合公報》的發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署。

  新時期外交建樹

  開展以聯合國為積極中心的多邊外交,活躍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

  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通過分析國內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與我國國際地位提高之間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論從史出

  問題探究

  概括闡釋

  獨立思考

  【教學重點】

  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教學難點】

  不同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知識梳理】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背景:

  ⑴國際形勢變化                                                                 

  ⑵中國方面                                                                            

  2、恢復的標志                                                                 

  3、意義:(1)國內:標志著                           破產。

  (2)有利于                                                            。

  (二)中美關系正常化

  1、原因

  美國方面:                                                            

  中國方面:                                                              

  2、過程:

  1971年4月——1971年7月——1972年2月——1978年底——1979年

  (1)尼克松第一次公開表示愿意訪華的標志是                  。

  (2)中美關系重大突破的標志是                  。

  (3)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        。

  3、意義:

  ①結束了長期的對話,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新階段。

  ②提高了兩國的戰略地位,改變了國際戰略格局,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重大的意義。

  (三)中日關系改善

  1、原因:

  (1)           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美國的          做法在日本引起強烈震動。

  (2)1972年,田中角榮采取了     方針。

  2、過程

  1972年——1973年——1978年

  3、意義:

  中日建交結束了兩國長期敵對的歷史,打開了兩國睦鄰友好的歷史新篇章,這對于兩國關系的發展和亞洲與世界的和平都是有重要的意義。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一)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二)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三)活躍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

  1、積極參與             組織的活動。

  xx年,在上海成功舉辦的         會議:主題、與會成員國達成一致               。

  2、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難點突破】

  1.東西方隔絕了20多年,為什么中美關系能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重大突破?

  美國:(1)在實行了20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失敗后,再也無法否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2)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3)美國的經濟在60~70年代初發展趨緩。

  中國:(1)改善中美關系,便于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和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2)對解決中國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重要作用。

  [例1]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改善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國際影響的擴大                        b.雙方意識形態的分歧消失

  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d.中美雙方有共同改善關系的要求

  [解析]本題考查對根本原因的把握。應從題干中的“中美”雙方分析原因。中美關系的改善,是雙方共同需要和努力的結果。

  [答案]d

  2.中國為什么能夠在20世紀70年代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由于美國實行扶蔣反華政策,極力阻撓新中國的合法席位,使得在新中國合法長期得不到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聯合國中亞非會員國的逐年增加,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越來越多,贊成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國家也越來越多,美國操縱聯合國阻撓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局面無法維持。26屆聯大上以壓倒多數的優勢通過了恢復中國代表權和驅逐中國臺灣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

  [例2]有人認為,新中國能夠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和美國的關系得到了根本改善,不然,中國依然只能是徘徊在聯合國大門之外。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理應享有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只是由于美國等操縱,新中國才一直被拒之門外,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及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的加強,中國獲得了大多數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得以沖破重重阻撓重返聯合國。而且,在這屆會議上美國仍然提出“兩個合法席位”。希望保留中國臺灣代表權。

  [答案]這種說法不正確。因為新中國能夠恢復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國際地位也得到很大提高。

  3. “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什么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1996年4月26日,中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正式建立“上海五國”會晤機制。隨著國際和地區形勢的不斷變化,為提升合作水平。xx年,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烏茲別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深化團結協作共創美好世紀》的講話。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元首正式會晤,定期舉行政府首腦會晤,輪流在各成員國舉行。

  “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他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7

  【學習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3.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識梳理】

  考點1 20世紀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背景:①新中國成立后,________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②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國臺灣的國民黨集團非法占據。③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許多國家要求__________。

  (2)標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通過了阿爾巴尼亞、________等23國提案,以壓倒多數的優勢恢復中國席位。

  (3)意義:①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②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關系正常化

  (1)背景:①中國國家地位的提高,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②美國與蘇聯爭霸需要與中國改善關系。③________,中美關系改善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

  (2)過程:①1971年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訪華,宣布美國總統尼克松將訪問中國。

  ③1972年2月,________總統訪華,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之間結束了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中日關系的改善

  (1)背景:①________的緩和直接推動了中日關系的改善;②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歷史影響;③關系正常化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2)過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________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考點2 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1)原因: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________上來,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2)目標:反對________,維護世界和平。

  2.重大外交活動

  (1)開展以為________中心的多邊外交

  (2)活躍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①xx年10月在上海舉辦________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②xx年,共同創建________,與俄、哈、吉塔、烏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基礎練習】

  1.20世紀70、80年代我國取得的外交新成就主要有(   )

  ①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交 ③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④中日建交 ⑤中國第一次以世界大國的身份參加了國際會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它包括(   )

  ①第三世界力量的發展 ②中美關系的改善 ③“乒乓外交”的開展 ④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3.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華政策經歷了由封鎖、威脅、孤立到關系正常化的轉變,導致這種轉變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中國綜合國力增強

  c.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

  4.促使1972年尼克松訪華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國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國關系的呼聲高漲

  b.美國政府預見到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c.為了使美國產品打入中國市場             

  d.美國政府認為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互動探究】

  一、20世紀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中國重返聯合國為什么說是“恢復”?原因有哪些?有何意義?

  2.中美由“仇人”變成朋友的原因有哪些?過程如何?有何意義?

  3.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3.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是什么?如何認識當前的中日關系?

  二、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新時期外交建樹的背景、政策和成就是什么?

  2.討論:外交的本質、制約因素和啟示。

  【效果檢測】

  1.有一部記錄新中國外交歷程的紀念光盤,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標題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集中反映20世紀后半期中美關系特點的標題是(    )

  a. “分道揚鑣”、“冤家路窄”“峰回路轉”  

  b.“一往情深”、“患難與共”、“情深意長”

  c.“求同存異”、“風云突變”、“重歸于好”  

  d.“若即若離”、“冰釋雪融”、“錦上添花”

  2.1960年,一貫強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競選美國總統時說:“我們(對中國)的態度,不應該過于僵硬,我們不應對一個六億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認的態度。”1968年大選時,尼克松又說“時間已經來到,我們必須掌握中國的現實了”這兩段話說明(   )

  ①尼克松有了結束同中國對抗的想 ②美國統治階級內部對中國的政策已經出現分歧 ③尼克松想通過改善美中關系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 ④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3.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發表《中美聯合公報》。《華盛頓郵報》評論說:“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許不會在公眾中引起這樣大的反響。這簡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主要影響不包括(   )

  a.推動了中日關系的發展                

  b.推動了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c.遏制了蘇聯霸權主義行為              

  d.發展了中國同西方國家的關系

  4.1972年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這表明( )

  ①美國放棄敵視中國的立場 ②中國外交政策有所調整 ③外交工作出現新局面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⑤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參考答案】

  基礎練習:

  1.c 2.a 3.d 4.d

  效果檢測:

  1.a 2.c 3.b 4.a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3、結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理解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和內容。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理解它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維護世界和平的影響。探究中國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與中國新時期全方位外交之間的聯系。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三、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2、在師生對話中,自然而然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理解歷史事件的實質。由歷史材料和圖片引出歷史問題,提醒學生注意思考問題的方法和角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教學難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學方法】

  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已接受過歷史義務教育課程,對基本事實有基本的認識,而且對最近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掌握知識點,完整歷史線索,探究問題”的思路,在探究問題的同時填補學生知識空白點,掃除知識盲點。同時,針對高一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將著重于引導學生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了什么樣的外交方針?(生答: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毛澤東把這一方針形象地概括為哪三大政策呢?(生答:“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在這一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學生列舉:中國同蘇聯17國建交;中國首先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出席日內瓦會議;參加萬窿會議)

  2、導入新課:

  進入到70年代,中國外交局面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從而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這個時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樣取得的?原因是什么?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和探究的主要問題。

  【推進新課】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合作探究】1:新中國建國之初為什么沒有馬上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國際慣例,理應取得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但是,由于美國采取抵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的政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國臺灣的國民黨集團所非法占據。

  1、背景:

  (1)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美國的抵制政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中國臺灣的國民黨集團所非法占據;

  (2)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3)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方案遭到中國的斷然拒絕。

  【合作探究】2:閱讀p112“歷史縱橫”。假如你是當時外交部發言人,對于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方案,你作何回應?

  中國決不允許在聯合國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局面。這是尼克松政府在聯合國制造“兩個中國”陰謀的大暴露。對此,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容忍,并且堅決反對。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兩個中國”,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2、恢復:

  【合作探究】3: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為什么是“恢復”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類的提法?

  1945年聯合國創立之初,中國既是創始國又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對聯合國的籌建和成立做過重要貢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按國際法慣例,新政權就自然取得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力。但由于美國的阻撓,這個問題一直被擱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徹底解決。因此說是合法席位被恢復。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將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原因:(設問:中國為什么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中國綜合國力上升、國際地位提高。

  (2)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力量加強:

  聯合國中,亞、非會員國逐年增加,和中國建交的國家越來越多,贊成中國進入聯合國的國家也在逐年增加,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聯合國中力量對比發生有利于中國的變化,美國操縱聯合國阻撓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局面已無法維持。

  (3)是中國長期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結果。

  (4)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

  4、意義:

  (1)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突出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歷史潮流,極大地增強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的力量。

  過渡:中國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關系正常化,而在此間發生的一件大事實現了中美關系的突破,這就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

  二、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關系——處于敵對的緊張狀態

  朝鮮戰爭停戰以后,中國希望美國從中國臺灣海峽撤走它的武裝力量,緩和中美關系。

  但美國繼續敵視中國。利用中國臺灣問題搞“兩個中國”的陰謀。美國不僅繼續在中國臺灣海峽進行軍事活動,還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從南面威脅中國。

  中美關系長期處于敵對的緊張狀態。

  中國與絕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外交基本斷絕。

  過渡:尼克松總統到訪時曾對周總理說“i  am  very  happy”。美國從最初不愿意同中國交往到現在為什么又愿意同中國交往呢?對于中國來說,為什么想同美國這個宿敵改善關系呢?

  2、緩和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的共同要求

  【合作探究】4:指導學生閱讀:p113“學思之窗”及思考題

  原因:中美兩國的共同要求

  (1)從美國方面看

  ①建國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②長期實行“遏制和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

  ③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④經濟上受到日本、西歐的挑戰;

  ⑤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

  (2)從中國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

  ②有利于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

  ③有利于實現和平解決中國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

  3、緩和的過程

  (1)試探之旅-- “乒乓外交”

  中美關系“解凍”當時正需要一個契機。毛澤東和周恩來得知莊則棟和美國隊員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視,當即拍板,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由此開始了“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 ”。

  (2)旋風之旅-- 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公告,宣布美國總統尼克松將訪問中國,以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宣讀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鐘,但卻成了20世紀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聞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訪華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主席。1972年2月,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系的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中美聯合公報》

  內容:闡述了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并確認從中國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

  意義: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合作探究】5:在中美關系正常化過程中,雙方關注的焦點問題是什么?中國在此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是怎樣的?《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是否表示中美關系已經完全正常化?

  (1)雙方關注的焦點問題是:中國臺灣問題。

  (2)中國的基本立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3)在中國臺灣問題上,雖然在《中美聯合公報》中表示“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但是美國并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國仍然與中國臺灣保持著“外交”關系,美國在中國臺灣還駐有軍隊并與中國臺灣維持著1954年簽訂的《共同防御條約》。這種狀態下的中美兩國關系,不能說是完全實現了正常化。

  (4)建交:1979年,中美發布建交聯合公報

  4、中日關系正常化

  (1)中日關系改善的原因及條件

  ①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美國謀求同中國緩和關系的活動,卻避開了日本政府,這種“越頂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強烈震動。

  ②日本許多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兩國民間交流日益加強,日本國內要求中日建交的呼聲高漲。

  ③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

  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澤東主席會見應周恩來邀請來訪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田中訪華期間,兩國政府首腦簽署了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

  5、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1)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

  (2)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3)促進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過渡:進入到70年代末期,我國外交政策有什么調整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建樹?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依據: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實行改革開放。

  (1)國際: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由美蘇兩極向多極化發展。

  (2)國內: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這就需要一個和平安靜的國際環境;

  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保持和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有利于在國際事物中團結戰斗,建立平等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③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閉關自守。                        

  2、目標: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新時期外交成就

  (1)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后,積極參加了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閱讀p114“歷史縱橫”)

  【合作探究】6:中國的多邊外交以聯合國為中心來展開的原因是什么?

  1、聯合國的宗旨、基本原則與中國和平共處外交政策相一致;

  2、有助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負責任大國的作用。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主持公道、伸張正義;

  3、有助于穩定國際和地區形勢,維護聯合國權威

  (2)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舉辦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時間:xx年10月

  地點:上海

  與會者:中國、美國總統布什、俄羅斯總統普京等19位領導人

  成果:與會成員形成了“上海共識”。

  意義:上海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為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

  (3)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成立并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 

  時間:xx年10月

  地點:上海

  與會者: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文件:《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

  性質: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

  意義: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并發揮了主導作用。

  【本課小結】

  1、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實行的孤立中國的政策。

  2、中美兩國朝著靈活務實的方向努力,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兩國的大門,尼克松訪華、《中美聯合公報》和《中美建交公報》的發表促成了1979年兩國的建交,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3、 同時中美關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這樣更多的國家和中國成為了朋友,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階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①特點:“一邊倒”。②原因:二戰后出現美蘇為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美蘇對新中國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需要國際援助。③作用: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先后與蘇聯等17國建交,從而使新中國在保衛勝利果實,維護獨立與主權斗爭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紀70年代:①特點:擴大外交,改善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②原因:美蘇爭霸,美國處于守勢,蘇聯陳兵邊境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關系正常化,促使中國同更多西方國家建交,擴大了世界影響。

  (3)80年代起:①特點: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蘇關系緩和,第三世界發展壯大等國際形勢的發展需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③作用:我國同周邊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同時,廣泛的外交活動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對國際關系產生什么影響?

  參考答案: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實現,揭開了中國與美國、日本關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友好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發展。它緩解了世界緊張的局勢,為建立新的國際關系起到積極作用。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9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3)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材地位及分析

  1、教材內容:《開創外交新局面》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了我國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外交的建樹。

  2、教材地位: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在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礎上,中國打開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本課內容是對前一課內容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特點:從高一學生心理特點來看,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維活躍個性鮮明,興奮點多集中在直觀教具和生動的歷史事件上,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階段,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選擇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四、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3、結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理解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和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本課以學生活動為主,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輔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提供歷史資料,營造歷史情境  2、學生活動,再現歷史 3、學生感悟,教師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新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2、通過了解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情況,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

  3、通過感受國家關系的曲折發展特點,形成大局觀念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看問題要 一分為二并學會看主流的科學方法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中美關系正常化

  難點:理解在國際局勢復雜變化的不同時期,中國政府是如何及時調整外交政策的

  六、教學方法

  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已接受過歷史義務教育課程,對基本事實有基本的認識,而且對最近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掌握知識點,完整歷史線索,探究問題”的思路,在探究問題的同時填補學生知識空白點,掃除知識盲點。同時,針對高一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將著重于引導學生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與設計(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通過三張圖片的展示,引起學生探究歷史真相的興趣,并提出問題:圖片反映了70年代中國外交的哪幾件重大事件?

  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教師對提問進行總結:大家都知道,進入到70年代,中國外交局面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從而開創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那么,這個時期我國究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怎樣取得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樣的重大意義?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和探究的主要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二、講述內容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這一內容從國內外背景、恢復原因、恢復情況、恢復影響四方面進行解讀。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相關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從中國、發展中國家和美國三個角度分析,歸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背景及原因,通過幻燈片展示。

  至于恢復的具體情況由學生閱讀教材感知,不做具體分析。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產生什么影響呢?應從對中國、美國和國際社會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二)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表明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破產,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政策,這為中美關系的改善創造了條件。那么中美關系是如何改善的呢?由此過渡到下一目。由于本目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故要進行詳細講解。

  1、中美關系從緊張敵對到緩和

  通過列舉史實說明中美兩國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間關系由緊張敵對到緩和的過程。加深對中美關系發生變化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歸納出關系緩和的原因。

  2、緩和的原因:

  教師補充相關材料,學生閱讀教材并回答,引導學生從中國、美國兩個方面分析中美關系出現緩和的原因,讓學生明確改善中美關系是兩國的共同要求,理解外交政策中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總體歸納,并通過幻燈片展示。

  3、緩和的過程:

  既然改善中美關系是兩國的共同要求,那么中美關系是如何一步步緩和并最終實現正常化的呢? 通過填表格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中美兩國關系正常的過程。

  在這一部分的講述過程中要突出尼克松訪華與《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及其對中美關系的重大影響,并據此提問:為什么說公報發表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而不是說完全正常化的標志?由此延伸出中美的建交以及中美關系的焦點問題——中國臺灣問題,進而延伸到祖國和平統一問題,讓學生增強現實感和歷史使命感。并由此感悟中美關系發展的曲折性,為全面看待中美關系作鋪墊。最后,就中美關系要求學生課外進行探究——你如何看待中美關系?你對中美關系的未來有何展望?

  由于中美關系的正常化直接導致了中日關系的改善,由此過渡到中日關系的正常化。

  4、中日關系正常化

  這一部分內容從中日關系改善的原因、過程、影響三方面來解讀,并指出當前中日關系的特點以及中日關系發展的最大障礙,即歷史問題。原因方面強調中美關系改善的促進作用,過程方面補充田中訪華對歷史問題表態的一些細節,為后面的問題作必要的鋪墊。

  就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提問,由學生自由討論并布置在課外進行探究,你認為日本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刻的反省了嗎?為什么?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對兩國關系有何影響?你如何看中日關系的發展?

  最后進行總結提問:70年代中美、中日關系的正常化具有怎樣的深遠影響呢?引出下一問題。

  5、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通過展示各國與中國建交熱潮圖表,從對中國外交事業、國際關系兩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以上,我們學習了70年代我國外交的重大成就,70年代是我國外交事業取得重大突破的時期。突破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交政策又進一步作出了重大調整,開創了外交的嶄新局面,在新時期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總結過渡到下一問題。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為什么要調整?)

  1、調整依據:

  首先指出為什么新時期我國要調整外交政策,即新時期調整外交政策的依據。引導學生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2、目標:

  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新時期外交成就

  通過前面內容的講解,使學生了解了我國新時期的外交政策,那么在這一時期我國到底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呢?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圖片進行展示,通過大量的圖片史料向學生展示新時期我國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巨大成就的取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有重大意義。

  三、課堂小結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國實行的孤立中國的政策。

  中美兩國朝著靈活務實的方向努力,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兩國的大門,尼克松訪華、《中美聯合公報》和《中美建交公報》的發表促成了1979年兩國的建交,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同時中美關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這樣更多的國家和中國成為了朋友,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

  四、學以致用

  設計一些習題來鞏固本課所學內容,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題型可以設置為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問答題等。

  并以課外探究的形式給學生布置作業,以中美關系為題材,寫一篇題為“展望未來”的1000字以內的歷史小論文。

開創外交新局面 篇10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教學案

  教學目標: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事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重點: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及外交建 樹。

  難點: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開創新局面的背景;新時期中國外交努力的國內國際意義。

  課前自主學習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 合法席位 

  1.背景:(1)中國 的日益提高。(2)廣大 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時間: 。

  3.意義:(1)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2)有利于中國在 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中美、中日關系的正常化

  1.中美關系緩和原因: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與蘇聯爭霸的需要;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 為了解決 問題;對付蘇聯的需要。

  2.過程(1)1971年,基辛格秘 密訪問中國。(2)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署《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4)  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關系正常化原因:中美關系改善的促進。

  4.過程:1972年,日本首相 訪華,簽署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5.影響(1)促使國際上同中國建交熱潮的出現。

  (2)打破了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反對 ,維護 ,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

  2.開展以 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3.積極參與 的外交活動,xx年,在 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 次非正式領導人會議,形成了 。

  4.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xx年,中國、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六國在上海簽署了《 》。

  知識點一   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中國能夠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原因

  (1)20世紀70年代,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的國家,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3.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1)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突出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實行孤立中國的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2)這是中國外交在20世紀70年代的另一重大成就,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例1】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獲得劃時代的勝利。主要表現在 (   )

  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一切席位的合法權利   b.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

  c.美、日等國保留臺北席位提案被廢置    d.美國 的“雙重代表權”方案被否決

  知識點二:   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

  1.中美關系正常化

  (1)建國初期,中國與歐美國家的外交關系

  ①中美長期處于敵對的緊張狀態。②中國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外交基本隔絕。

  (2)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①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局勢的重大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的共同要求。②新中國成立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重大。

  (3)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訪華,雙方同時公布了尼克松總統訪華公告。

  ②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毛澤東抱病會見尼克松,周恩來同尼克松舉行會談。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a.公報的內容:闡述了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確認了從中國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b.公報發表的意義: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2.中日關系的正常化:

  (1)中日關系改善的原因:①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②美國避開日本謀求同中國緩和關系,這在日 本引起強烈震動。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簽署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3.中國外交的新局面: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這樣,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了。

  典例剖析    【例2】20世紀70年代我國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

  ①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③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④《中日友好條約》簽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變式 題2】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形勢發生重大轉變的關鍵在于       (    )

  a.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重要思想     b.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c.中美關系逐步緩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知識點三     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

  (1)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

  (2)確立這一外交政策目標的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這就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

  2.新時期中國的外交活動

  (1)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2)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xx年l0月,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①與會成員達成廣泛一致,形成了“上海共識”。②上海亞太經合會議,為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

  (3)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①上海合作組織成立:xx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在 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②上海合作組織的性質及作用: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鞏固測試

  1、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取得劃時代的勝利。主要表現在(    )

  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b、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

  c、美、日等國保留臺北席位提案被廢置           d、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方案被否定[來源:學&科&網z&x&x&k]

  2、在談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時,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是黑人兄弟把中國抬進來的。”這話不能說明的是…………(    )

  a.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b.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是好朋友  

  c.第三世界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d.美國無心阻擋中國加入聯合國

  3、20世紀70年代,美國謀求中美關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b、“乒 乓外交”的推動

  c、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

  d、美蘇爭霸態勢的演變

  4、中美建交后,兩國關系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當前影響中美關系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意識形態的問題    b、文化傳統的問題

  c、中國臺灣問題           d、貿易問題

  5、1972年,中日關系實現正常化的直接愿意是(    )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受中美關系改善的影響[來源:]

  c、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高潮

  d、中國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6、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    )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②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④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7、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新中國外交歷程紀念光盤,共12集,每一集的標題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能夠反映新中國20世紀70年代外交特點的標題是…(    )l

  a.“另起爐灶’’“分道揚鑣”“播種友誼’’    b.“斗智斗勇”“再次較量’’‘‘峰回路轉’’  

  c.“另起爐灶”“ 跨洋握手”“揚眉吐氣”     d.“揚眉吐氣”“跨洋握手’’“冰釋雪融’’ 

  10、閱讀下列圖片,請完成: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四幅圖片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重大外交活動,請選擇其中兩幅說明其意義。

  (2)材料二中圖5與圖6之間有什么關系?材料中三位中國領導人向美國表明的處理中美關系的原則立場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說明了什么問題?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又是如何恢復合法席位的?

開創外交新局面(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第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教案

    教學目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1.簡述70年代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以及基本史實2.探討取得外交成就產生的重大影響過程與方法:1.結合國內外背景和時政熱點,用發展的觀點,分析把握70年代以來我國外交政策的幾次重大調整和所取得的...

  •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教學案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教學案教學目標: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事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重點: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及外交建 樹。...

  • 開創外交新局面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1、 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績;2、 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3、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

  • 清朝政局的變動(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總理衙門的設立;辛酉政變;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勾結;上海會防局成立;漢族官僚勢力擴大。...

  • 瓜分中國的狂潮(精選9篇)

    三、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師:美國未參加瓜分,但決不意味著會放棄這一侵略時機,同學們可從教材中的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中了解一二。生:(閱讀教材和文字材料)師:在軍事力量弱于歐洲,國內人民反戰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美國提出了門戶...

  •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通用10篇)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課標要求: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2、了解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方面的經驗教訓。...

  •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通用5篇)

    高二文科歷史必修ii(第五單元)課堂導學單元知識體系背景準備: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召開(內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標志:《布雷頓森林協定》簽訂影響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成立(宗旨、規定、標志)標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

  • 歐洲的啟蒙運動(通用8篇)

    教學目標1、學習本節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啟蒙運動的興起;法國的啟蒙運動;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百科全書派;啟蒙思想的影響。2、通過歐洲啟蒙運動興起、內容、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17、18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通用5篇)

    第3課 一、四大經濟區的形成1、四大經濟區域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的特點,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山東、山西、江南和龍門碣石以北。西漢所說的山西、山東與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們以河南崤山分界,以東為山東,以西為山西。...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导航 | 免费在线观看毛片网站 | 亚洲人成小说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扒开双腿 | 亚洲一二三区精品 | av免费资源 |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一区2区 | 大柠檬导航香蕉导航巨人导航 | 一二三四视频在线中文2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区 | 欧美日韩日本国产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ab吃奶 |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免费网站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麻豆二区 | 免费网站www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影院手机在线看 | 青草啪啪 |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99国产百盛 | 久草资源在线 | 91热爆在线 |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 最近中文字幕第一页 | 丁香成人区 |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二百 |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 盗摄牛牛av影视一区二区 |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3ATV | 丰满饥渴老妇人大黄毛片hd | 三级在线观看 | 激情爱爱网站 | 国产日韩三级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 女女同恋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色综合网天天综合色中文 | 999久久久精品 | 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