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3)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材地位及分析
1、教材內容:《開創外交新局面》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內容。主要向學生介紹了我國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外交的建樹。
2、教材地位: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在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礎上,中國打開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本課內容是對前一課內容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特點:從高一學生心理特點來看,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維活躍個性鮮明,興奮點多集中在直觀教具和生動的歷史事件上,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階段,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選擇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教學活動,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四、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3、結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理解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背景和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本課以學生活動為主,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輔助法。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1、提供歷史資料,營造歷史情境 2、學生活動,再現歷史 3、學生感悟,教師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新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2、通過了解新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情況,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
3、通過感受國家關系的曲折發展特點,形成大局觀念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看問題要 一分為二并學會看主流的科學方法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中美關系正;
難點:理解在國際局勢復雜變化的不同時期,中國政府是如何及時調整外交政策的
六、教學方法
本課授課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已接受過歷史義務教育課程,對基本事實有基本的認識,而且對最近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掌握知識點,完整歷史線索,探究問題”的思路,在探究問題的同時填補學生知識空白點,掃除知識盲點。同時,針對高一學生思維邏輯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將著重于引導學生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