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生命歷程
1.圖片的給出:為學生提供直觀的感性認識,為上升為理論知識作鋪墊。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
2.問題的提出:給學生設疑,促使學生存疑、質疑,讓學生處于“憤悱”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探究實驗
講述:由于細胞很小,我們無法用真實的細胞進行實驗,只能用模型替代。
閱讀課本和實驗冊,明確操作過程和要求,預測實驗結果
讓學生明確細胞模型模擬的原理,以及探究的目的,探究的主題。清楚明白下來要做什么、如何做、觀察什么、結論的引伸等,避免實驗的盲目性,避免實驗課變成形式和走過場:上課熱熱鬧鬧,下課無所知。
設問:瓊脂塊模擬的是什么?naoh溶液模擬的是什么?
討論回答:瓊脂塊模擬的是細胞,naoh溶液模擬的是擴散進入細胞的物質。
出示表格1(見附錄)
開始實驗,測量并記錄實驗結果,填寫在表格中,并進行計算。
觀察、測量、收集數據等是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常用到的技能,需著重培養。
分析實驗
分組討論,老師從旁引導并加以鼓勵。問題整理如下:
1. 表中數列有什么規律,
2. 得出什么結論?
3. 立方體體積增大時,表面積與體積之比有什么關系?
4.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有什么關系?
5.為什么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6.相對表面積還影響細胞的哪些關系?
7.還有其它他素影響細胞不能無限長大嗎?
8.為什么大的生物體是由許多小的細胞發展起來的?
9.細胞是越小越好嗎?
10.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為保證代謝需要,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么?
先是進行思考,然后展開討論,兩組之間互不相讓,進行針鋒相對的問與答。并對對方的答案作出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五動并用:動腦思、動口議、動耳聽、動手記、動眼看。
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沿著問題思路得出探究結論。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中問題1、2的提出與回答突破了本節的難點,并達成本章的能力目標;問題3突出重點,問題4是對實驗結果進行推論;問題2、3、4達成了本節的知識目標。問題5、6、7、可以發散學生思維,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深化知識;問題8是一種逆向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問題9引出細胞分裂的必然性,為下課時的學習作知識鋪墊。在學生的問與答,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實質上就是一個學生“自得”的過程。
技能訓練
1.出示立方體圖(書114頁基礎題1),并用數學公式解釋為何細胞越小,相對表面積越大?
2.看圖(書114頁[技能訓練]),解釋原生動物的細胞中為什么出現兩個核和伸縮泡?
3.為什么卵細胞的體積都比較大?如鴕鳥卵黃直徑可達5 cm。
1. 計算三種圖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列出數學公式:細胞的相對表面積=3/r。
2.討論解釋現象。
1.用數學知識解決生物上的知識。
2.把知識進行延伸,把模型遷移到細胞。
評價與總結
對各小組的實驗操作過程與結果進行評價。
精講:(1)限制細胞長大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比;二是細胞的核質比,細胞核所控制的細胞大小與核的大小成正比。所以細胞都很小,不能無限長大。由于受細胞器所占體積的影響,細胞也不是越小越好。多細胞生物體體積的增大還有賴于細胞的增殖。
傾聽,動手做筆記。
明確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從而引出細胞增殖的必要性,為第二節的學習作知識鋪墊。也是對知識的一個梳理,體現知識的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