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細胞
(2)如何對待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其中謙虛和誠實,更為歷代仁人志士所倡導。然而,部分學生的評價結果中卻很難找到它們的“影子”。事實上,也有極少數在模塊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將自己的學分打成了“b”。但個別分數很低、學習態度欠佳的反而評了“a”。應該說,敢于給自己評上“b”的同學是有一定勇氣。他們有的認為,這次反正沒考好,只要不打“c”(不合格)就心滿意足了。還有人認為,這次確實比別人差,但會以此為新的起點,力爭在下個模塊取得好的等級。
不管怎么樣,在評價過程所暴露出的部分學生自我認識不到位、不誠實和不謙虛的傾向,令人深感不安。它直接沖擊著傳統的道德觀念,若對他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不僅會影響到今后評價工作的開展,更是對他們身上出現的不謙虛和不誠實的直接肯定,而威脅著一些傳統美德在后代的發揚光大。事實上,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張揚自我和謙虛誠實的關系問題。在積極鼓勵學生有個性地發展,幫助他們樹立“我很重要”、“我能行”的態度的同時,如何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理解過程與結果的關系,顯得格外重要。
(3)學生自我評價過程面臨走過場。雖然學生自評的結果并不準確,但若組織到位,其意義仍然不可低估。首先,自我評價過程可以成為生動的自我教育過程,通過在自評、互評活動中的表揚和自我表揚,批評與自我批評過程,可更好地認識自己。其次,評價過程本身能喚起他們進行比較深刻的反思和總結。雖然課改前,部分老師也開展類似總結評比工作,但畢竟沒有像今天這樣的有組織性、計劃性和系統性。再次,評價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要看學習態度和能力等。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這一活動呢?其中關鍵的措施是,評價時應對每個班的各等級的人數有一定硬性指標限制。例如,至少要限制a(優秀)的人數,“a”的指標數一般不應超過班級總人數的50%,否則,評價的激勵價值將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