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技術的未來
在xx年3月發布的探索戰略框架計劃書中,美國宇航局指出,月球不僅是我們最近的“天然空間站”,還是人類探索火星以及更遠宇宙的理想前哨。在月球表面的極端環境下,運輸工具、維持生命所需的居住系統和高級機器人技術都能得到實戰檢驗,這將為日后人類登陸更遙遠天體提供豐富的經驗。
xx年10月,美國宇航局將用同一枚運載火箭同時發射兩顆月球探測衛星———“月球勘察軌道飛行器”和“月球弧坑觀測與測向衛星”。它們將前往月球的兩極尋找適合建造月球基地的位置。
完成初步觀測后,美國宇航局還將在xx年派遣類似火星漫步者的機器人,在初步選定的位置著陸,實地進行勘測。通過勘測兩極,科學家需要確定月球上的氫元素儲備,是否可以從月球土壤中提取生命所需的氧,以及隕石坑里的水。xx年之前,還將有多個無人駕駛月球探測飛船連續升空,其目的都是為宇航員重返月球打基礎。
美國宇航局計劃,如果所有的前期準備工作就緒,在2020年開始月球基地的建造工作。
首先派遣一支由4人組成的小隊登月,每次任務一周左右,直到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設施安裝齊全。整個初級建造階段持續4年,到2024年將建成一個具有基本功能的基地,讓科學家輪換駐扎在月球。每次的時間可長達6個月。到2027年,宇航員就能乘坐帶有氧氣艙的月球車離開基地,前往月球表面更遠的地方探險。
(2)俄羅斯要載人登月
1959年9月14日,前蘇聯的無人登月器“月球2號”成為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重新開啟探月旅程,宣布在2025年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3)日本月亮女神
在繆斯a墜毀月球、“月球-a”計劃胎死腹中后,xx年9月中旬,比原定計劃推延了5年的日本月亮女神探月器總算順利升空,飛向月球。
(4)印度有爭議中的探月計劃
在進行了7年的規劃和準備后,印度將在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日本和中國后第5個進行月球探索的國家。
(5)歐洲欲在月球建基因庫
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