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一般原則
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第三章第二節《設計的一般原則》(蘇教版)主要闡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創新、實用、經濟、美觀、道德、技術規范、可持續發展)以及各原則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因變和主次關系。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第三章第二節《設計的一般原則》(蘇教版)主要闡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創新、實用、經濟、美觀、道德、技術規范、可持續發展)以及各原則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因變和主次關系。本節內容是全章的重點,是后續各章節知識的結集點。設計的一般原則既是設計的規范,又是評價的尺度。學生通過對設計的一般原則及原則之間關系的理解,內化為初步運用設計的一般原則評價產品的能力,并為“能制定符合一般原則和相關設計規范的完整設計方案(課標要求)”作知識準備。
二、教學對象分析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能夠模仿生活中已有產品進行一些簡單的設計制作,但大多是一些零碎而非系統的、自發而非自覺的、感性而非理性的模仿技能。同時,在前一節“設計的一般過程”中,學生合作設計制作了“便攜式小凳”,并不自覺運用了某些設計的原則。這些經驗和“最近發展區”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對設計的一般原則的識記并不困難,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及其相互關系,從而對設計的一般原則形成全面的、聯系的、主次的辨證觀和初步運用設計的一般原則評價產品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分析
1.知識目標:
(1)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
(2)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關系。
2.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用設計的一般原則來評價某些產品。
(2)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解決實際問題和團結協作的能力遷移。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增強對技術設計中人文因素的理解,創新意識以及對個人、社會、環境的責任心。
(2)通過對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分析評價,對設計的一般原則形成全面的、聯系的、主次的辨證觀。
4、教學重點:
(1)對設計的一般原則及其關系的理解。
(2)初步應用設計的一般原則來評價某些產品。
5、教學難點:
對設計原則之間主次、制約、相互聯系關系的理解。
四、教學策略及媒體運用
在本節的教學中,教師將采用“主導—主體”的設計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知識建構和能力拓展。總體教學流程為:“情境導入——合作探究——自主發現——能力展現——總結提升”。本節安排2課時。
1、學生分組呈現本組設計制作的“便攜式小凳”實物和設計思想,教師進行歸納、提煉和總結,并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大屏幕投影輔以典型案例作為補充、拓展和深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設計的一般原則。
2、通過從不同材料、形狀、價格的多種水壺配件(由課件實現)中選擇配件組成一個水壺的設計活動,讓學生在生動的體驗中理解設計的一般原則間的聯系、制約、主次的關系。
3、讓學生進行設計師的角色扮演,對各組作品根據設計的一般原則進行點評,形成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