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一般原則
能力展現
1、請一至二個學生做代表扮演成設計師,對各組設計制作的“便攜式小凳”進行點評。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以設計的一般原則為標準,對各組作品予以評價。將知識內化為初步評價產品的能力。
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學會使用評價標準和語言來評價某件產品的初步能力。
總
結提升
1、提出問題:除了此七項原則外,設計還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2、 在學生交流和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開放性的思維能力,形成發展的原則觀。
3、本節內容總結。
積極參與討論,形成發展的原則觀。
通過教師的分析總結,將知識內化。
促進學生知識內化,能力提升。
七、教學反思
1、由兩種設計(經典的和不成功的)引入課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強烈感受到設計的重要性,由學生親身經歷的視頻喚醒其體驗,并進入問題情境。這樣的課程導入既留有懸念,又真實親切,一開始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2、本節內容以知識和理論為主,如果單純以案例講授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本教學的各個環節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構知識,在設計中發現問題,在活動中體驗過程,這樣不僅理解了知識,內化了能力,而且體驗了真實的情感,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要求。
3、“水壺設計”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解決了資源的問題,又強調了探究的過程。學生躍躍欲試,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這種開放式的互動活動適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
4、以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便攜式小凳設計制作過程)作為“話題”展開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中來,在體驗中對設計的一般原則產生共鳴,容易將知識內化。
5、學生在呈現設計“便攜式小凳”考慮的因素時,往往容易“走題”,話題內容也較廣泛,這時需要教師既要注重課堂知識的生成又要組織好課堂秩序和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評價與正確引導,這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如果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生回答的內容適當加以限定,會更有利于課堂的組織。
6、設計的一般原則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除了要闡述的七項原則外,還有什么原則?教師也難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