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系統與設計》第一節《系統的結構》
點擊下載課件.ppt
第三單元 系統與設計
第一節 系統的結構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以系統為研究對象,既是前兩個單元內容的延伸和一定程度上的綜合,又是最后一單元的基礎。本單元集中了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學好本單元可以使學生運用系統的思想與方法,學好本單元可以使學生運用系統的思想與方法處理和研究問題,使學生掌握分析、設計系統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單元的內容分別是“一、系統的結構”、“二、系統的分析”、“系統的設計”。第一節“系統的結構”包括什么是系統、系統的類型和系統的基本特性三個部分;第二節“系統的分析”包括系統分析及其一般步驟和系統的優化兩部分;第三節“系統的設計”主要是從系統設計應考慮的問題和一般步驟出發,對簡單系統進行設計的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理解什么是系統,系統的類型以及系統的基本特性。這些概念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因此應從系統的應用角度來理解系統的含義。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簡單案例來進行分析,理解系統的概念與基本特性。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系統后,很想繼續了解系統的特性。課本的理論知識學生可通過閱讀、討論等方法理解,而對于學生來說較難的是運用理論進行具體的案例分析。因此,如何用系統的基本特性解決有關問題是本節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列舉學生身邊的事例,并加以說明。有條件時可讓學生通過討論(或辯論)的方法解決有關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做學習的主人。
三、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系統的含義。
2)通過簡單的系統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案例分析,掌握系統的基本特性,構成系統的基本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系統,感受系統科學的魅力。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系統的構成。
2)系統的基本特性。
2.教學難點:
應用系統的基本特性分析問題。
五、教學概述:
本章的教學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生活體驗—問題提出―教學內容—案例分析―練習鞏固―總結提升”的模式展開。
在教學中把概念含義的學習置于具體的問題情景當中,通過豐富的案例使學生從生活體驗到理性分析的思維升華過程。同時關注學生能否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交流自己的體驗和想法。
通過富有吸引力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回想和分析具體的生活案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讓學生本著“回想—聯想—猜想”的思維過程,對教學內容進行步步展開,使學生親歷自主探索和思維升華的過程。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總結,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獲得不同的體驗和不同的發展。
2課時。
六、教學器材:
多媒體、掛圖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過渡:在日常的生活中,系統存在于我們的周圍,下面請同學們,觀察以下幾幅圖片,通過觀察,初步總結系統的含義。
多媒體展示:選取汽車、太陽系、人體的呼吸系統等多個案例,讓學生充分感受系統的表象,進而總結出系統的含義。
二)新課教學:
1. 什么是系統?
教師:系統到底是什么?如何更深入理解系統?下面我樣以對“自行車”的結構分析,來更深理解系統和子系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