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性質2
七、教學用具
圓珠筆、假冒清華紫光的優盤、盜版書籍、盜版光盤、專利證書、多媒體等。
八、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案例引入,小組討論,理論解析,探究與練習、課內外調研。
九、教學構思與流程
以課程的標準相關內容為依據,重點突出教材的“以人為本的”的技術設計理念,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我的教學構思如下:
1.投影助聽器的圖片,從助聽器解決了什么具體問題,引出技術的目的性。
2.學生舉例空調、洗衣機等等,這些技術是為了達到人們的什么目的?再次強調技術“因人而生、為人服務”。
3.提出問題:“現在還有人買單缸或者雙缸洗衣機嗎?”得出創新是技術的核心,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力。
4.通過閱讀課本 “顯示器的革新與電視機的創新”的案例得出:人的愿望沒有極限,創新也就沒有極限。請學生發揮想像:你希望將來的電視機是什么樣子。
5.技術具有綜合性,讓學生通過“馬上行動”對小凳子的分析,理解技術的跨學科性。
6.提問學生“誰知道科學與技術有何不同?”看書后“馬上行動”讓學生舉例。至于科學與技術的聯系可在課本基礎上舉兩個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簡要介紹技術與藝術的關系。
7.任何事物客觀上都有兩面性,老師先舉兩例,然后由學生填寫“馬上行動”,然后交流。
8.通過一個小案例引出技術的專利性,請學生說一說專利保護制度的作用。再從我國經濟發展大多數企業都是加工生產,沒有知識產權。進一步說明創新的重要性?磿缓笳f一說如何申請專利權。
9.總結技術的特性,并思考技術還有哪些特性。
10.課堂練習
11.教學反思。
12.作業
十、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技術的價值,大概了解了什么是技術,知道了技術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技術有其豐富的內涵,有其自身的基本特性。了解了這些基本特性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技術,開發技術。
請看圖片上:某人通過助聽器在說話。討論
(1)本案例從什么具體的目的出發?
(使聽覺不太靈敏的人能聽到外界的聲音,正常地與人交談。)
(2)解決了什么具體的問題?
(將聲音放大傳入耳中,體積小,便于佩戴)
(3)滿足了什么具體的要求?
(滿足了聽覺不靈敏的人很方便地與別人進行語言交流的需要)
1.技術的目的性
任何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成果。它總是從一定的具體目的出發,針對具體的問題,形成解決的方法,從而滿足人們某方面的具體需要。
請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其它技術產品,如空調、洗衣機、電飯鍋等,它們分別滿足了人們的什么要求?
提出問題:“現在如果你們家要買洗衣機,你會買什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