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一個成熟的風格,總要具備三點:
1.獨特性,就是它有一目了然的鮮明特色,與眾不同。
2.一貫性,就是它的特色貫穿它的整體和局部,直至細枝末節,很少蕪雜的格格不入的成分。
3.穩定性,就是它的特色不只是表現在幾個建筑物上,而是表現在一個時期的一批建筑物上的。盡管它們的類型和型制不同!(《外國建筑史》頁29)
就這三方面看,中國建筑與西洋建筑都具有迥然不同的風格特征。從建筑的材料工藝看,中國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體,可以說,從原始社會末期起,一脈相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而西方建筑,從埃及和巴比倫到希臘羅馬的花崗巖、大理石體建筑,到近代、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和合金金屬建筑,同樣一脈相承,形成了另一種獨特的西方藝術風格。
中國式古典建筑,通過復雜的柱、梁、檁、結構工藝,實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宮賦》)的意境,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或庭園式建筑形式。西洋式古典建筑則以體勢雄豪宏壯爭勝。通過巨大的巖石堆壘與雕刻,以單體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頂、高廊偉柱,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布局的壯偉的城堡式結構。
建筑美不僅體現著文化的風格,而且也體現著文化的感情。如果說,中國的古典建筑常具有沉靜幽思的情調,那么歐洲的古典建筑卻常具有雄壯奔放的情調。
在中國,建筑的原則是空間序列的內在深化。而在西洋,建筑的原則卻是空間序列在體勢上的高向伸展和擴張。深度的空間是內傾的,而立體的空間則是放射的。
中國建筑呈現的是:正門以內,沿著縱軸線,一個接著一個縱向布置著若干庭院;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由于每個庭院的形狀、大小和圍繞著庭院的門、殿、廊及其組合形狀各不相同,再加地平標高逐步提升,建筑物的形體逐步加大,使人們的觀感由不斷變化中走向高潮。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大組群建筑的形相,恰好像一幅中國的手卷畫,只有由外而內,從逐漸展開的空間變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與高潮所在。
而西洋風格的建筑則不同。直到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洋建筑一直繼承著希臘巨柱式的獨體建筑傳統。從雅典衛城到羅馬萬神廟,從圣彼得大教堂到巴黎凱旋門,一座座厚重雄偉的建筑實體,通過高聳云天的穹頂和立柱,精雕細刻的花紋、壁龕、人像,形成一種獨特的雕塑美。
對于建筑藝術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1)結構邏輯與形式表現;(2)材料工藝。后者是純技術性的。
從結構邏輯的觀點看,以木構架為主的中國建筑體系,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構成冂形或├┤形的三合院;蛟谥饕ㄖ膶γ,再建一座次要的建筑,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稱為四合院。
尤為值得提出的,中國古典建筑中最觸目最動人的是它的曲線屋頂。這種反宇式曲線屋頂設計的形成,具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在遠古時期,為了防止雨水沖刷房屋外層的版筑墻,因而屋頂不得不采用大的覆蓋式出檐。然而出檐過大勢必妨礙室內的自然采光,同時沿頂下泄的高流速雨水也容易沖毀檐下的臺基,因而在漢代建筑中,逐漸出現了檐部角度微微上翹的頂式設計。最終形成了后代宮室那種翅翼翻舉、勢若騰云的反宇式優美屋頂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