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在園林藝術方面,中國古代園林的建設有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代園林從漢朝在池中建島以后,到魏晉南北朝又沿著池岸布置假山花木及各種建筑。自此以后,以水池為中心處理園景成為一貫的傳統方法。山石方面,從南北朝起,開始欣賞奇石,而假山也從這時開始,陸續創造雄奇、峭拔、幽深和迂回不盡的意境。……在花木方面,為了與山池房屋相配合,花木的品種及配置方法要求多樣化,以達到步移景異的要求,也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個特點。
實際上,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的美學思想,在唐宋以后,更與山水詩畫藝術的美學思想相結合、相影響,形成了又一條獨特的藝術發展路線。
一定時代的一種建筑風格又常常是當時一種時代精神的象征表現。而偉大的歷史時代必定產生偉大的建筑作品。從宮殿的造型曲線看,漢魏的風格古拙厚樸,隋唐的風格豪放遒勁,兩宋的風格舒展纖巧,而明清的風格則嚴謹方正。其間盡管有地方、民族的差異,但受影響于當時的時代文化思潮,其脈絡仍然是有跡可尋。
建筑風格還和社會文化思潮息息相關。
例如四合院式建筑,這種布局適合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便于安排家庭成員的住所,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又如北京故宮的設計思想,明清故宮的設計是體現帝王權力的的象征。它的總體規劃和建筑形式都體現出封建宗法禮制和帝王權威的精神感染作用。這一點甚至要比它的使用功能更為重要。為了顯示整齊嚴肅的氣概,全部主要建筑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由于前三殿是皇城的主體,所以在這組宮殿的四角建有崇樓。同時太和殿是當時最高等級的建筑,采用的是重檐屋頂,三層白石臺基、八間面闊等,甚至屋頂的走獸和斗拱的數目也最多,月臺上的日規、銅龜、銅鶴等也只有在這里才可以陳設。除太和殿之外,其他建筑的屋頂制度與開間等都依次遞減。
由于整個故宮建筑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甚至內庭居住部分和御花園也是如此。以至清代皇帝常年都居在住圓明園、避暑山莊中。
西方現代建筑的產生和發展(簡介)
西方的建筑,特別是現代的高層建筑,對于上個世紀初的中國來說,是一種新的建筑形式。傳統的中國建筑沒有高層建筑,只有無居住功能的、標志性的高塔建筑。現代的高層建筑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建筑的風格和特點首先是由建筑材料來決定的。西方古代建筑大多使用石頭作材料,由于石頭有很好的抗壓能力,而抗拉性較差,這就決定了西方古代建筑必然產生以抗壓為主的構造形式,如拱、墻、柱等。這些構造形式在西方古代建筑中用得特別多,直到18世紀都沒有大的變化。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這種建筑構造特點也就隨之傳播到其它地方,并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地域性的風格差別,但從總體上看,都沒有脫離古羅馬的建筑風格,仍然是以墻、柱、拱、圈為構造特征。這些建筑特征在今天的歐美各國到處都能見著。如羅馬的古城堡,法國的巴黎圣母院等。
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第一是鋼鐵。鋼材料及其連接工藝的出現,對傳統的建筑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據說,用鋼鐵建造的紀念性建筑: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就是為了紀念鋼鐵用于建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