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中,稱為大式建筑。大體可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 外檐斗拱中“斗”是最下面的構件,斗口的大小決定著整個建筑的尺寸;“拱”指木;“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構件室外為下昂, 室內為上昂。因為斗拱的重要性, 歷代建筑對它十分重視, 使它成為判斷建筑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3、蛋形椅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你如何從技術與文化的角度賞析蛋形椅?蛋形椅的結構設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丹麥建筑師阿納•雅格布森簡介:
阿納•雅格布森被認為是 20 世紀丹麥最有成就的建筑師、室內設計師、家具設計師和手工藝品設計師 , 也是僅有的 幾個將自己的名字鎊刻在建筑 與設計這兩個領域歷史里的設 計師。他的作品不僅是博物館中的經典藏品, 還有一些更成為丹麥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 如一只杯子或者一 盞璧燈。他的作品具有適合的尺度、細節和意念。他還為自己的大部分建筑作品設計家具和配件。對作品, 他注重細節和材料的選用,傳統與實用的結合。
課堂練習
1)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蓋里椅”。你對“太師椅”感覺如何?
引導啟發學生:
“蓋里椅”結構上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有流動感;功能上具有和其它椅子相同的功能;從文化角度看,“蓋里椅”結構傳達出一種盤旋上升、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和強烈的時代氣息,形成了優雅的浪漫主義設計風格。
2)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賞析高一學生設計的長安一中校徽或雕塑。
(四)經典案例的欣賞,
1.中國古建筑
從建筑的材料工藝看,中國的建筑以土木結構為主體,通過復雜的柱、梁、檁、結構工藝,實現“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宮賦》)的意境,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深度空間的庭院或庭園式建筑形式。西洋式古典建筑則以體勢雄豪宏壯爭勝。通過巨大的巖石堆壘與雕刻,以單體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頂、高廊偉柱,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布局的壯偉的城堡式結構。
1) 王家大院
山西晉中的王家大院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大院包括東、西兩個大院和孝義祠:東堡院為全封閉式院落,占地約1.2萬平方米。26座院落以不可想象的精妙方式隱約連接,既成整體,又保持相對獨立,形成若離若合的復雜結構。西堡院擁有28座院落,呈“王”字對稱分布,且充分體現著“一關轄三門,三門通四院”。
這種層層深入的封閉格局是王家大院,乃至山西大院共有的特點,體現出強烈的封建禮教的等級性和威嚴感。
2)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的背景及特點:
背景:徽州地區(安徽南部黃山與齊云山之間)出現成片建筑群,是古代“中原衣冠”入徽的結果。徽州避開了歷史上多次戰禍,包容了大量從中原遷來的人群。北方人口南遷,到此聚族而居。明代中葉,徽州村落就形成了獨特的景觀。
特點:白色的馬頭墻,有灰而黑的薄瓦,還有精美工巧的磚雕、石雕、木雕,它們一筆一劃地拼寫成徽式鄉村的 圖騰。(1)徽派建筑主要由民居和牌坊兩部分組成。
(2)夾溪筑屋是徽派建筑的擇地特點。
3)西安古城墻
4)長城
2.外國古建筑
西方古代建筑大多使用石頭作材料,由于石頭有很好的抗壓能力,而抗拉性較差,這就決定了西方古代建筑必然產生以抗壓為主的構造形式,如拱、墻、柱等。這些構造形式在西方古代建筑中用得特別多,直到18世紀都沒有大的變化。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這種建筑構造特點也就隨之傳播到其它地方,并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地域性的風格差別,但從總體上看,都沒有脫離古羅馬的建筑風格,仍然是以墻、柱、拱、圈為構造特征。這些建筑特征在今天的歐美各國到處都能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