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典型結構的欣賞,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分析,使學生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經歷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結構的欣賞,學會對比、類比、歸納、優化等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本國經典結構的欣賞,發現中華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通過對世界經典建筑的欣賞,發現世界文化的多樣和豐富,培養學生開放的視野,包容的心
(4)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拓展學生對設計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如何從技術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結構。
2.教學難點
如何從技術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結構。
【教學資源】
多媒體教室;文本、圖片和音視頻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陶冶法、討論法
【教學思路】
采用多媒體教學,老師客觀地分析,學生直觀地觀察獲得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學會從如何從技術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結構。
第一部分:本節通過趙州橋、飛檐、蛋形椅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
第二部分:收集不同類型的經典結構通過投影機播放圖片讓學生鑒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前面幾周來學過的關于本單元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再到結構設計。上節課我們還設計了結構作品。在上節課的設計中有幾個作品設計得不錯,但是我總感覺還缺點什么,真正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該如何賞析設計作品呢?這節課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來的。
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一)閱讀案例, 閱讀案例時思考:
1、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
2、如何賞析結構設計作品?
(二)引導學生回答:
1、優秀的結構設計不僅表現在結構的實用功能上,也表現在形式上,特別是功能與形式的統一上。古今中外許多能工巧匠把結構的功能與形式恰當地結合起來, 形成了一些經典的結構。
2、賞析結構設計作品,可從技術與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1)技術的角度主要有:結構功能、穩固耐用、造型設計的創意和表現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與傳達,公眾認可的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 結構的個性特征等。
師:課文只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了評價元素的列舉,同學們是否能想出更多的評價角度和評價元素?
還應結合經典結構設計者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設計風格及政治、經濟、教育等全面分析。
(三)師生互動“思考”問題:
案例分析: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于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
提問:趙州橋案例中所描寫的文化寓意和美感?
“趙州橋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以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橋兩邊的欄板和望柱上,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 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穩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主拱頂上有一塊雕著龍頭的龍門石,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于橋兩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