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結構與設計第四節 經典結構的欣賞
(4) 1691年的巴黎榮軍醫院,即殘廢軍人醫院,后改為軍事博物館,拿破侖的靈柩在此.
(5)大革命時建立的巴黎先賢祠,用的是古典的穹隆和柱式
(6) 古典主義建筑最有名的就是凱旋門
(7) 英國的古典主義,利物浦銀行
(8) 這是愛丁堡中學(edinbrugh high school,1829年)。想想看那些可憐的學生每天要向朝圣一樣地上學。大家對后來維多麗亞時代英國的刻板,恐怕有了一個心理準備了吧?
(9) 大英博物館(藏有帕提儂神廟的雕像)
(10) 英國人對古代的熱情最后還導致了一種叫“哥特復興”的風格,其代表建筑是倫敦的議會大廈(house of parliament,1868)也有人叫他是浪漫主義。
3.現代建筑
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第一是鋼鐵。鋼材料及其連接工藝的出現,對傳統的建筑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據說,用鋼鐵建造的紀念性建筑: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就是為了紀念鋼鐵用于建筑的成功。
第二是混凝土。最早的混凝土出現在意大利,主要成分是火山灰。一直到1860年,真正意義上,用工業方法制造的混凝土產生在美國的波特蘭。法國人用這種“液態石頭”加上鐵網,制造出了一個非常堅固的花盆,德國人則首先將其用在了房屋建筑上,在慕尼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跨度的會堂,至今尤在。
第三種材料是平板玻璃。以前的建筑主要是由墻來承重,建筑物上層的重量要由其下面的墻來承受。這種結構限制了建筑物向空間發展,要不然就會使建筑變得粗大笨重,巴黎圣母院的墻就有5米厚。到1890年,美國出現了革命性的建筑方法。施工中先建造柱子,使用木頭為墻板,木墻不再承力,完全由柱子承擔載荷,墻只起圍護作用。19xx年,德國出現了玻璃幕墻。這種玻幕墻不僅能起到很好的圍護作用,而且采光好,是至今任廣泛采用的建筑材料。
三種材料的出現,催生了現代建筑。
導致現代建筑迅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建筑功能的需求。19世紀工業革命的發展,要求建筑火車站、工廠、倉庫這些大跨度建筑,這些建筑對建筑的形式有著特殊的要求,促使著現代建筑的產生。
影響現代建筑的最大的因素還是“城市化”。工業革命推動著城市化。大的城市不僅要有大量的工業建筑,而且要有新型的住宅,還要有各種設施性建筑。正是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各種現代建筑就逐漸出現。
你猜這是哪個國家的什么建筑設計?
這是我們中國未來的建筑,你們看它的材料是什么,屬于什么風格的作品?
師:不知不覺今天我們完成了對經典結構作品賞析的任務,學會了從文化和技術角度賞析作品的方法,最后還對我校校門進行了一次屬于自己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發現: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1)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筑,聳立在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上。建筑造型新穎奇特、雄偉瑰麗,外形猶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象一枚枚屹立在海灘上的潔白大貝殼,與周圍海上景色渾然一體,富有詩意。 不為世人所知的是,其設計師烏特松不愿因建設資金問題修改設計方案與州政府吵翻后,憤然辭職離開澳大利亞,再也沒有重登這塊大陸,至今沒有親眼實地看看這座自己嘔心瀝血奉獻的聞名遐邇的建筑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