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投影與三視圖
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第六章第二節《常見的技術圖樣》之“正投影與三視圖”(蘇教版)主要描述了正投影形成三視圖的方法、原理,三視圖的繪制(識讀)方法和規律等。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第六章第二節《常見的技術圖樣》之“正投影與三視圖”(蘇教版)主要描述了正投影形成三視圖的方法、原理,三視圖的繪制(識讀)方法和規律等。三視圖作為一種技術圖樣是設計交流與表達的一種常用的技術語言形式。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掌握“能繪制簡單三視圖”的知識和技能,學會一種設計交流的技術語言,本節內容也是后續知識“形體的尺寸標注”和“機械加工圖”的基礎。
二、教學對象分析
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高中學生能夠較熟練地繪制(識讀)平面圖和正等軸測圖,也有光線投射成影的感知和體驗。教學可以從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經驗出發,按照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辯求證的認識過程展開,建構正投影與三視圖的知識體系。
三、教學目標及分析
1.知識目標:
(1)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正投影法方法、特性及三視圖成圖原理和規律;
(3)掌握三視圖一般繪圖規則。
2.能力目標:
(1)掌握簡單的三視圖的繪制(識讀);
(2)學會規范作圖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技術交流中三視圖的作用;
(2)養成細致、嚴謹的態度。
4、教學重點:
(1)掌握三視圖成圖原理和規律;
(2)掌握簡單的三視圖的繪制(識讀)。
5、教學難點:
(1) 能規范繪制和識讀簡單的三視圖。
四、教學準備
利用投影儀自制平行光源,利用厚膠紙制作多個透明的模型,水彩筆多盒。
五、教學策略及媒體運用
在本節的教學中,將采用“主導—主體”的設計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知識建構和能力拓展。總體教學流程為:“情境導入——知識建構——合作探究——總結提升——能力拓展”。本節安排1課時。
1、通過學生詼諧的情景劇表演,激發學生對“技術語言的種類”進行回顧和復習以及對本節課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利用點光源和平行光源、透明的立體模型、水彩筆(給模型上色用)等教具演示投影、正投影下物體形狀、大小變化以及正投影的基本特性。并建構三視圖概念。
3、學生根據正投影特性,三視圖成圖原理和方法,利用平行光源、透明的立體模型、水彩筆(給模型上色用)合作探究三視圖的繪制。
4、學生使用實物展臺展示繪制的三視圖,師生共同總結三視圖的一般規律和規則。由識讀三視圖練習,體驗三視圖在技術交流中的作用并拓展學生應用能力。
六、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情
境
導
入
1、組織學生按如下故事情節扮演角色(課前準備或由教師講授)。故事說的是一位學生前去一家加工廠為班級加工一件重達50千克中空的不規則物體(展示模型),與加工師傅進行交流的過程。首先該學生試圖用口頭語言描述加工物體的形狀,發現難以表述清楚;接著,他又用草圖法繪制該物體的正等軸側圖,由于物體結構較復雜,花費了較長時間繪制完成后,發現由于線條太多,圖樣的層次感不明顯,尺寸也難于標示,加工師傅也說難以看明白圖紙。于是他制作了該物體的一個模型并結合草圖、語言才算把該物體表述清楚。最后該學生好奇地問加工師傅:“難道還有更好的辦法?”加工師傅很不耐煩:“回去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