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技術世界·技術的價值
3.技術與自然
自然為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資源。依靠技術,人類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與自然保持和諧共處的友好關系。如利用技術填海造田、退耕還林、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均成為可能,在保證自然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地實現了自然為人所用的目的。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建造的一座運用水動力學原理,采用無壩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其主體工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聯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完整、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運通道,為成都和周邊城鎮的供水、水運、環保和防洪發揮了多種效益,還衍生了多種文化現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
荷蘭風車
荷蘭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 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個“低地之國”。幾千年來,荷蘭的土層持續緩慢下降,荷蘭人不僅要防止海水吞沒國土,還要圍海造地,不斷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修筑堤壩和圍海造地都需要大量排水,古代沒有電力,荷蘭人便利用當地極為豐富的風力資源。
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后來還創造了高達9m的抽水風車。風車成為荷蘭人向大海奪取土地的強有力的武器,大小風車日夜轉動,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蘭人向大海奪取土地的斗爭中立下了豐功偉績。同時,風車還被廣泛用于榨油、脫谷等生產勞動中,為荷蘭歷史上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歐洲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人 ,荷蘭風車創造了陸地。
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災水患”變為 “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為 “天府之國”;抽水風車的轉動使得荷蘭從大海中取得近 1/3 的國土,這些都依賴于什么?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
技術改變著自然的面貌,但是這種改變是有限度的,不能忽視對自然的保護,尤其不能忽視一些技術或產品對環境和社會可能導致的負作用。
技術給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哪些問題 ?
1. 溫室效應
2.
3.
……
人類利用技術開發、改造自然 , 應把握合理的尺度。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無法承受人類永無止境的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能源技術的發展,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而以更少的能源消耗獲取更大的效益。人類和自然應該成為朋友,人要改造和利用自然 ,更要愛護自然。
針對技術發展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的諸多問題 ,提出解決對策, 并與同學交流。
技術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但也給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更應注重環境保護。
造就綠色的環保技術
綠色技術是指綜合治理污染、保護生態平衡的核心技術。
綠色產品:指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 不會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產品的總稱。從開發設計、原料采用、加工制造、流通、使用、報廢處理到再利用的全過程,都采取無污染和少污染的工藝,以最大限度減輕或消除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