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線運動》的教學設計談對新課程教材的把握
3.1.2“做一做”板塊更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材內容的最后安排了“做一做”:──做一個飛鏢,體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跟曲線相切”。要求(1)觀察飛鏢在空中速度方向的變化;(2)觀察飛鏢插入泥土時的入射角。顯然,這里的體驗不只是為了理解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這一知識點,更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并對物理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生活中要解決許多更復雜的問題往往需要有這種意識,而意識是難以通過“講知識”來形成的,實踐意識只能來自于活動主體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
3.1.3練習題的設計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本節教材后的練習題,除了能體現出課文中的主干知識之外,設計時,還慎重地考慮了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首先,這幾個練習題的難度水平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同時又使他們在獨立思考的情況下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而且,練習題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通過做練習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對物理學產生親近感。例如,在曲線運動的練習題1中編寫了一個以跳水運動員“反身翻騰兩周半”為實踐背景的曲線運動方向分析問題;由于賦予了實踐的背景,物理知識被活化了。這時候,學生跟物理學的距離就能拉近許多。
3.2教學中對新課程教材的把握策略
在教學中首先要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指導意見》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然后通過對教材的深入分析來優化設計教學實施過程。
3.2.1依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結構來確定教學目標點的達成順序
一般而言,教材內容的編排都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恰當的梯次性。如本節內容的編排上先安排曲線運動的方向,然后安排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從知識結構上看,曲線運動的方向在軌跡上某點的切線方向是反映曲線運動的運動學特征,而曲線運動的條件則是動力學特征,完全符合牛頓力學的研究思路。從對學生認知建構的過程來看,知道曲線運動的方向只是知道一個事物的結果,掌握了曲線運動發生的條件才能理解出現該結果的原因,這樣才能在邏輯上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本節的兩個重點內容。所以分析清楚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對學生迅速形成有效合理的認知的至關重要。
3.2.2把握教材中圖片資料和實驗的關系
為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編者都會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地方安排有助于對教學內容理解的圖片資料或是演示實驗,對于這些輔助材料我們在--時一定要慎重選用。如本節內容中的砂輪打磨刀具和投擲鏈球的圖片,它有利于學生從感覺上去感知曲線運動的方向,但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層面上,采用這樣的方式學習的知識是不牢固的,在其它情景中就不一定能靈活運用。因此教材緊接一個演示實驗──鋼球在彎管里的運動。本實驗就不像用眼睛看圖只是感覺,而是要動手記錄小球運動的軌跡,用直尺判斷出小球脫離軌道后的運動軌跡是在脫離點的曲線切線上。這就存在著一個如何收集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的問題,這樣形成結論當然更牢固。所以--的時候絕對不能草率的將實驗用圖片取而代之,要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多準備有效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