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宏觀調控》
一.說 教 材:
教材地位
本框題在本節中的地位:《國家的宏觀調控》是高一經濟常識第二課第二節的第二框。這一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節中是承上啟下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手段是對市場這一手段的重要補充,這框內容是前一框《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的延伸、補充。說它“啟后”這框內容的學習為學生理解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特點、優越性做了必要的知識準備。這一框是整個第二節的重要內容。本框題在本節整個經濟常識中的地位:《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前一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成經濟常識體系的核心知識,是整個教材的重點。
教學重點
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確定其為教學重點的依據是1、必要性與社會現實聯系緊密,是教材與生活的鏈結點,具有現實意義,這有利于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增強社會參與意識。2、通過必要性的學習可以從中理解作為資源配置手段,它與市場調節的關系,理解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應扮演什么角色。
教學難點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因為這一塊內容根據xx大報告做了調整,值得注意,但這塊內容對于高一學生而言有些抽象。宏觀調控手段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的區分。其依據是因為高一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經驗知識較難區分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很可能把國家的宏觀調控都理解為國家的行政命令。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理解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能區分三種手段。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學會用本課理論分析說明生活中相關的經濟現象。培養辨證地看問題的思維品質。
方法與過程目標:內在結構:本框內容,條線清晰,結構完整。教材按“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這樣的邏輯順序展開,即講了三個問題: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概念及主要目標;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
情感價值觀目標:(1)通過具體的事例滲透市場道德觀,如正當競爭、講職業道德等;(2)通過“手段”的學習滲透依法治國的法治意識 (3)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堂組織中注意堅持并落實學生主體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以之為指導結合教學實際教師應將自己的任務定為:收集材料構建問題情境,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采用投影、漫畫等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構建情境,展開討論,結合教師講授
學生學法:根據學習和思維規律貫徹教學直觀性原則。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框內容較為抽象,如果離開生動形象的直觀材料,往往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出示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現象入手揭示問題本質,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與規律。
四、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憶舊導新,材料導入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喚起學生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基礎。出示一些社會上不良現象的材料,意在使學生從自己接觸到的社會經濟現象中得到感性認識,也調動參與積極性。 [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