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框 商品的價值量教案
(如果學生回答是一樣大的,就問:那么是由什么時間來決定的?那為什么不能由他們各自的勞動時間來決定呢?如果假設成立,那么就是說哪一個生產者的勞動時間長,他的價值量就大 ,社會上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現象:哪個生產者的工具越差,技術越低,人越懶,花費的勞動時間越長,他的商品價值量就越大。顯然這是不合理的,與事實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我們把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不同廠家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稱為個別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我們知道價值量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既然不是個別勞動時間,那么是由什么勞動時間來決定的呢?這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在課本上p10倒數第二段最后一句話,我請一位同學給大家朗讀一下。
在這個概念中“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我們江陰的服裝廠生產一件襯衫,有的用手工,有的用電腦,而絕大部分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那么,使用的機器就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
“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樣使用機器的生產條件下,由于每個生產者的技術水平、生產經驗、勞動態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是不一樣的,生產同樣商品的勞動時間也就不同。生產同樣一件襯衫,蘇派用4分鐘,歐福用3分鐘,華西用2分鐘,而社會上大多數生產者用了6分鐘,那么,決定這一件襯衫價值量的就是這大多數生產者所用的勞動時間6分鐘,這也是生產一件襯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那么這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6分鐘是怎么來的呢?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并非由某個計算中心計算出來,也并非永恒不變的,而是在長期的交換過程中自發形成的。
“某種使用價值”,這是指代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商品。
根據以上分析,同一個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商品價值量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正比
由此,我們得出兩對關系: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量
無關
個別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量
既然一件襯衫的價值量是由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那么,各個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對于他們來說是不是毫無意義的呢?當然不是,這個內容我們在下面的學習中會給大家講到。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說門捷列夫獲得的是一只鋁杯,而不是金杯,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在當時生產等量的鋁要比生產等量的黃金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得多,所以是等量鋁的價值量比等量黃金的價值量大。而現在的鋁很便宜,到處可見,這又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生產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下降了,也就是說,鋁的生產效率提高了。
我們把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叫做勞動生產率。剛剛說鋁的生產效率提高了,指的是社會勞動生產率,它是指某一部門、某一行業的生產效率。與勞動時間相對應,它也可以分為兩種,另一種就是個別勞動生產率,即某一生產者的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