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 數據庫的使用
[學生行為]上機操作。
[教師行為]巡視,同時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思路]通過課程整合,進行知識上的有效遷移。
(3)任務三:了解數據表之間的關系和數據庫的查詢
[教師演示、講授]建立表間的關系(如教材圖7-11)和建立“課程選修信息查詢”(見教材圖7-15)。
[學生行為]仔細觀察,用心體會。
[設計思路]演示建立關系和查詢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理解和領會數據庫的工作思想,從而為讓學生完成后面的操作做好準備。
2、引導探究,深入講解
[準備工作]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其中每5人為一小組。
[教師引導、拋出任務]在了解access數據庫的基本操作之后,我們進行一次比賽:完成教材第136頁上的實踐,時間為15分鐘。最后完成得最好的小組為優勝,將獲得全班祝賀!
[學生行為]進行小組探討,并做好相應的記錄。
[教師行為]巡視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指導。
[教師檢查]先對各小組的成果進行檢查和做好相關的記錄,接著在知識上進行完整性的說明或補充,最后評出獲得優勝的小組。
[設計思路]采用“比賽”的形式,力求鍛煉學生的協作精神和自主探討能力,同時讓學生消化課堂上的新知識。
3、歸納總結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所學的access數據庫,與前面所學的電子表格相比,在管理信息上具有很大的優越性:①通過建立各個表之間的關聯,從而將存儲在不同表中的相關數據有機地結合起來;②用戶可以通過創建查詢在一個表或多個數據表中檢索、更新和刪除記錄。但是,與數據庫應用系統相比,不夠方便與直觀。
[設計思路] 讓學生對今天所學的知識有個整體上的認識。
(三)課后拓展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完成教材第140頁上的綜合實踐3。
[設計思路]讓學生在課后進一步加深對access數據庫的理解。
六、教學反思
信息技術教育課不同于其它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調整和開放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正是本節課設計的根本出發點。具體體現在:
第一,學生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起組織、引導、促進、控制、咨詢的作用。即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是“任務驅動法”,即“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
第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在于“操作”。這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更多地操作。此時,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相應地,教師們應走下講臺到學生當中去。因為走下講臺時,一來學生與自己的距離拉近了,他們的能力就可以自如地發揮,二來我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及時地指導他們,三來我可以從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當中得出很多有用的啟示。
第三,很巧妙地將信息技術知識與數學知識整合起來。由于信息技術本身不是一個專業,也不是一種理論課程,而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所以應當提倡學以致用,即“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比如,在“創建數據表”的教學中,我就是采用一些數學知識來引出新的信息技術知識。
總的說來,新課程、新理念導引下的信息技術教學還有許多東西要我們去探究,去實踐……